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你的人生不能最大化,是你根本不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2025-08-07

你的人生不能最大化,是你根本不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这一句话如惊雷入耳,直指人心,带来震动。很多人终其一生在“努力”和“追求”的浪潮中翻滚,却在最沉静的夜里对自己说不出一句“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人们在现实中奔波,日复一日地追逐目标,财富、地位、认可、爱情……但若要他们静下来,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却往往茫然失语。仿佛心中住着一位沉睡的主人,从未醒来,也从未主导人生。

修行不一定是在山林之中,亦可以在厨房的烟火里、在办公室的键盘声中、在公交车的晃动中。生活即道场。人在生活中修,而修的核心,不是逃避世界的纷扰,而是在纷扰中看到自己内在的根本动因。这个根本动因,便是“我到底要什么”。倘若这个问题未曾澄明,我们便只能随波逐流,被欲望驱使,被恐惧追赶。

你若是每天清早醒来,第一个念头是“我该做什么”,却不是“我想做什么”,那么你的心已经逐渐离开了主位。就像一个家中常年无人打扫的神龛,供着的神灵早已尘封,屋子虽还存在,但灵性已走。活着却没有真正活明白,忙碌却不知所忙为何,这便是当代人常见的生命状态。

心若不明,则愿无所托。愿无所托,则力无所聚。正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真正的力气。哪怕你看起来很忙碌,很有成就,但那种深层的满足感、踏实感,却始终缺席。你努力地走路,却不知道路通向哪里;你设定目标,却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出于模仿、焦虑、比较,或是盲从。这就像是用别人的地图来走自己的旅程,终究不会走到心安之处。

而当你开始觉察这个“想要”,事情就开始改变了。不是说你立刻会找到人生的全部答案,而是你开始向内看,开始自问——我做这件事,是出于真实的内心召唤,还是出于恐惧?我在追求的,是我自己真的渴望的吗,还是为了让别人看见、认可、称赞?我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心开始苏醒。那个被尘封的主人开始睁眼。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在“想要”这件事情上,我们常常是分裂的。一方面我们渴望自由、喜悦、真实的生命流动,另一方面又害怕放弃固有的轨道、别人设定的成功标准、社会给予的安全感。于是内心就像两匹马在拉扯,一边是归心似箭的渴望,一边是不敢回头的惯性。而真正的顿悟,往往发生在这股拉扯达到极致之时。

有一位师兄说,他终于明白自己多年来的疲惫,不是因为做得太多,而是因为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我愿意”。他天天加班、升职、买房,身边人都说他“厉害”,可他自己内在却越来越空。他开始静坐,开始记下每天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惊讶地发现,那些真正能点燃他心火的事,竟然从来没有被排进日常安排。他说,“我不是被工作压垮的,我是被忽视真实的自己耗尽了。”

明理之刻,往往是一瞬间。一旦你开始倾听那个内心深处微弱却真实的声音,它会越来越清晰。它可能不会给你完整的计划,却会像星光一样指引你一步步前行。它不会叫嚣,却总能让你在寂静中辨识方向。你会发现,当你做的事出自内心真实的“我想”,那种动力是绵长的,那种满足是深刻的,那种疲惫也是带着甘愿的。你不会再为了“成功”而勉强自己做不爱的事情,不会为了“证明”而活成别人的模样。你会慢慢走回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不那么热闹,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你知道,这就是你愿意走的路。

人生无法最大化,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而是你始终未曾给出“自己”的答案。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自己从“别人眼中的我”中收回来。你不需要变得完美,只需要越来越清晰:此刻,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真正愿意走向哪里?

当一个人内在澄明,外在的选择就会变得简单。当“想要”的源泉清澈,人生的动能也就自然汇聚。你无需追逐最大化,只需深深扎根在“我愿意”的土地上,从那里长出的枝叶,必然旺盛有力。不是因为你比别人强,而是因为你终于开始对得起自己。

于是生活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回应,一种与天地间自然律动的呼应。每一个清晨的醒来,不再是焦虑的起点,而是内心向光的出发。你会越来越清楚,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最多,而是最能对准那个“真实的想要”。这份清晰,会让你在人群中站得更稳,在风雨中走得更定。

愿你从今日起,常常问自己:这件事,我真的愿意吗?这条路,是我发自心底认同的吗?如此问,便是觉察;常常问,便是修行。一日一问,心就多一分明亮;一月一悟,人生便少一分迷惘。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目:《你其实没有想清楚》(作者:古典)
推荐音频:许添盛《观心·清醒地活着》系列讲座(可在得到App或YouTube搜寻,皆有真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