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与其花时间内卷,不如花心思找出路。
2025-08-07

与其花时间内卷,不如花心思找出路。这句话看似一句劝人止损的忠告,实则是修行路上的一则当头棒喝。世间人忙碌奔波,大多数的时候,不是在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争一口气,争一个位置,争一个看起来“不输”的证明。他人升职,我也要升;他人买房,我也要买;他人创业成功,我也想复制一模一样的路径。而这些“内卷”的起点,不是出于爱、出于热,而是出于怕,出于不安,出于深藏心底的“我不够好”的错觉。

人若不自知,就容易被外界定义推着走。不是自己在走路,而是被舆论、被他人的节奏裹挟着,急匆匆、慌乱乱,一路跌跌撞撞。你本可以走自己喜欢的小路,却为了和别人走同一条大路而忍着不适;你本可以画自己的画、唱自己的歌,却因为担心不被认可而选择沉默或模仿。活到后来,倒像活成了一张别人的影子。这,便是修行所说的“迷”。

若一个人从未停下来问过:“我为什么要这样生活?”那他的人生注定要走许多弯路。内卷的背后是惶恐,是害怕“被落下”的焦虑。而真正的修行,是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何而活。不是“跟别人比”,而是“向自己问”。这世上最深的自由,不是拥有了多少东西,而是你终于不再需要用外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一位年轻人来问我:“师父,我一直在加班,一直努力进步,但总觉得越来越累,也越来越空,为什么?”我问他:“你这些年最想要的是什么?”他沉默了许久,说:“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听罢,我心中一叹。原来他的努力,并非出于内心的愿,而是出于恐惧。而恐惧的土壤上,长不出真正的宁静。哪怕你看起来很“成功”,心里也终究难以真正安住。

世俗的“好”与“坏”,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角度的评判。考试分数高就是“好”,找份铁饭碗就是“稳”,收入多就是“成功”……但若这些标准并不是出自你心中真正的认同,那你再怎么达成,也只是被迫的契约,而不是主动的生命选择。你可能很“优秀”,却不快乐;你可能看起来“体面”,却内心羞愧。修行不在于逃避尘世,而在于活在尘世中,仍保有一份不随波逐流的清醒。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古语,是自我修行的三重门。见自己,是看见内心真正的愿望,看见自己的恐惧、贪恋、固执,也看见自己潜藏的力量和温柔。这是所有修行的开始。若你连自己是谁都不明白,又怎能说你在为自己而活?天地广大,众生无边,若你只看见自己的短板,却看不见自己所拥有的恩赐,那你便陷入了比较的陷阱。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光芒,但这光需要你亲自照亮,不能仰仗他人之火来取暖。

很多人问:“如何才算是清醒?”我的回答常常很简单:你做的每一个决定,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怕?你说的每一句话,是为真实,还是为讨好?你走的每一段路,是为了靠近你心中的愿,还是因为看别人都这么走所以跟着走?一旦你开始从这个角度来检视自己的生活,你便已经走在清醒的路上了。

找出路,并非要你立刻辞职、远行、创业或做出惊天动地的改变,而是在你现有的生活中,开始回收主动权。哪怕只是一件小事:开始写你真正想写的文字,开始学你小时候喜欢的乐器,开始对一个人说出心底的感激。这些小小的转向,都是你从“随波逐流”走向“自己做主”的起点。当你把焦点从“跟别人争”转为“向自己生根”,你就已经不再是内卷的一份子,而是一个正在扎根成长的修行者。

修行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烟火中,不被烟迷了眼,不被火灼了心。他知道自己的方向,清楚自己的愿望,哪怕走得慢一些,也不惶恐;哪怕一个人走,也不孤单。因为他知道,生命的真正丰盛,是从内在的清明开始的。而这份清明,只能靠自己慢慢照见,无法依靠别人的肯定,也无法被数据和头衔衡量。

愿你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依然愿意回到自己。不要被“成功”的模板绑住,不要被“优秀”的标签牵引,不要急着证明自己,而是先看见自己。找到你心中那条真正想走的路,哪怕它暂时不被理解,也要敢于靠近它、守护它。修行的终点,不是变成谁,而是成为那个你本就可以成为的人。

清醒的人生,不是远离纷扰,而是在纷扰中活得自知;不是避开俗世,而是在俗世中走出自道;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不完美中拥抱真实。你越活越明白,就越不被外界左右;你越见自己,就越能见天地、见众生。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目:《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罗尔夫·多贝)
推荐音频:南怀瑾先生《禅与人生》讲座(可于网易云课堂、优酷、YouTube等平台收听,内容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