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进退犹疑不怕,守住你的果敢之德
2025-08-07
巽: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象传:
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黄昏时分,山光渐敛,暮色轻裹着万物。我在院中拂尘扫叶,风轻轻吹过树梢,又拂过我的衣袖。那一刻,不知为何心中升起一丝犹疑:该继续手中的事,还是停下来看看天边的霞?那微妙的迟疑,正是《易经》巽卦初六爻所言:“进退,利武人之贞。”我静静站着,不动,任那风穿过身旁,也穿过心。
人的一生,多少时刻是在进与退之间徘徊。走,怕走错;留,又怕失去机会。我们常常在路口犹豫,眼望前方,却心生动摇。这正是“志疑也”——不是不知方向,而是在方向面前起了心的波澜。而这波澜,看似微弱,却能动摇志念,搅乱根本。越是细微之处,越见真章;越是犹豫之刻,越需照见内心。
“利武人之贞”,这一句,许多人读来不解。武人,不是指好战之人,而是象征那种有坚定意志、有果敢之德、持守正道不动摇的人。贞,亦非顽固,而是一种内在的守正不移,一种识得方向之后无所畏惧的定力。在进退未明时,不是急于动作,而是先守住心,不被外境拉扯。这份贞固,是风中挺立的树,是迷雾中不失航向的船,是动荡中安住本心的人。
我们常说“观心”,其实真正的观心,不在静坐打坐的那一刻,而是在日常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之间。当你面对选择时,那一丝微妙的不安,那一念想要逃避的冲动,那一念想要讨好的犹豫——都是真实的自己。如果不能在这些瞬间看见心的动态,修行便只是外壳。修行,是在犹疑处观照心,在纷乱中持守志。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段经历。那时我刚入道未深,面对世俗的邀约与内心的渴望,不知如何抉择。一位老修者只说了一句话:“心若无主,见风便动。”那句话如惊雷入耳,我顿悟: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我的心没有根。所以面对风来雨去,才被轻易带走。从那时起,我开始不急于回应每一个选择,而是先照见内心是何种情绪在推动,何种欲望在驱使。
《象传》说:“志治也。”若志不治,心便如野马,奔腾无疆却无方向。志治,并非压抑心念,而是理解心念,看见它的起处、它的动机,然后不被带走,而是温柔而坚定地立于其上。这如同练剑之人,先要站稳马步,再谈挥剑之姿。若心未稳,则所有的动,皆是乱。
再回看“进退”二字,我们常常以为进就是好,退就是差,但巽卦告诉我们,进与退,不过是不同的道行方式。有时进是一种承担,有时退是一种智慧。关键不在动,而在心动的根源是什么。若是趋利而进,恐陷欲海;若是畏惧而退,或失良机。唯有在“贞”的基础上,方能知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这不正是风的智慧吗?风不会执着于路径,它从不问该往哪里,只顺势而动,但它的动不是无根之动,而是与万物和谐共振之动。修行者若能如风而行,虽动而不乱,虽顺而不失志,那便是真正的“巽之道”。武人之贞,在此时不再是刚强的外壳,而是风中那份不动的中心,是柔中有骨,是在变化里不丢本心的觉醒。
所以在生活中,当你站在犹豫的门前,不妨先不急进也不急退,而是回观自己的心,问一问:这一步,是出于恐惧还是信念?是为了取悦他人还是圆满自己?是随波逐流还是与道同行?若能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哪怕最后所行依旧如常,内在的觉知也已经让你更靠近真实了。
在这看似细小的初六爻中,其实藏着最深的修心之道。它不像其他爻那般高屋建瓴,而是从最微处下手。人心的动摇,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外境,而是那些细微的、不起眼的迟疑,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分神,那些说服自己的借口。正是这些小口子,让贞正之志渐渐崩溃。真正的修行,不是大彻大悟时的光芒,而是日复一日对这些微细之处的照见与照拂。
如风入林,微而有力。如水滴石,柔而不息。观心者要在心动之初看见它,要在起念之时照亮它,要在未动之前,已知动向。如此,行则不偏,止则不固,进退之间,道自分明。
我合上《易经》,夜已深,星光静静洒在窗纸上。我感受到那股来自初六爻的提醒仍未散去,它不是要我们立刻做出决定,而是教我们如何在不确定中持守内在的清明。这份清明,是通往真实的道路,是我们不迷失于世界纷扰的指南针。
愿每一个在生活中犹豫不定的你,都能在心的起伏中看到风的方向,愿你在风中亦能安住自己那份最真实的志愿。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目与音视频资源:
书籍推荐:《易经杂说》(钱穆著),其中对六十四卦的逐爻分析尤具智慧,对“巽”卦的解释不仅详实,还蕴含深厚的儒家修身精神,适合修行者内观自照之用。
音视频资源:Bilibili平台“南怀瑾先生讲《易经》系列”,特别是在讲解巽卦时,对于“进退”、“武人之贞”有多次深入开示,是学习巽道心法不可多得的参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