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巽: 九三:频巽,吝;做人不是无底线的柔顺,须得柔中带刚
2025-08-07

巽:

九三:频巽,吝。

象传:

频巽之吝,志穷也。


夜雨初歇,窗棂微凉,灯影里落下一片青光,我独自静坐案前,思及《易经》巽卦第三爻,忽有所感。经文曰:“九三,频巽,吝。”象传解释道:“频巽之吝,志穷也。”初看之下,只道是责备过度顺从之人,心下便涌出些许不安,仿佛这爻正照着某一段曾经的自己。

“频巽”者,屡次顺从也。若偶一巽顺,是灵活,是识时务,是通达之智;但若事事皆巽、时时皆顺,就不再是风的自由流动,而成了没有骨的随波逐流。人生若只知迎风俯首、观色而行,表面上看似柔和、世故、八面玲珑,实则渐失其志、其德、其本心。修行之人当观此爻,不可不慎。

我曾见过一位长者,处事极其谨慎,言语从不直陈,常以调和为美,以退让为道,时间久了,人虽未得罪谁,却也难以真正结缘于谁。外人说他温和,内里却是委屈满腔。一次与他促膝长谈,他低声叹息:“我这辈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怕人不高兴。”一句话,道尽“频巽”的苦。

巽者,风也,风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虽顺,但不失本。风能入无隙,但有方向;风能随势转,但不迷失自我。九三之“频巽”则是陷入一种惯性的讨好与退让,一种失去主见的迎合,这正是《象传》所说的“志穷”——不是才尽力竭,而是心志丧失,已无从辨道。志穷之人,即使外表依然应对周到,内在却已是一潭死水,再无活力再起。

我思量这“频巽”的本质,不禁联想到如今世人所陷的一种普遍焦虑:怕被拒绝,怕被否定,怕做自己。于是学会迎合,学会说人想听的话,学会在所有人中间都不犯错。但这样的人生,到头来是枯燥的、疲惫的,也是空虚的。越是频繁地巽顺,越是远离自己的根,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早已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行,不是要我们一味柔软、一味退让,而是要我们在柔中知刚、在顺中见持。在适当之时巽是一种智慧,在时时处处皆巽,则是一种失衡的懦弱。修行人最怕的,不是大风大浪,而是失去内心的定盘星。那定盘星,就是志,就是愿,就是道。

曾有人问我:“师父,顺从不是善德吗?为何频巽反而为吝?”我说:“善德须有识,顺从须有界。若心无明,善也会变为软弱;若无定志,顺也会变为盲从。”巽本是一种入道之法,却不可以为常道之依。风能入林,但也需有方向;人能柔顺,但不可失志。若动念时只求不得罪人,只怕得不到回应,那么做什么都只是在维持关系,而非建立真心。

这也是修行的一个陷阱。有时我们以为“谦”、“让”、“顺”就是修为,其实不然。真正的修行不是外表的和气,而是内在的分明。可以柔,但柔里有骨;可以顺,但顺中有志。“频巽”所吝,在于你已经无法辨别何时该顺,何时该立。这种失去判断与立场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危险。

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曾一再体会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朋友请我帮他处理一件违心之事,我起初不想应承,却又不忍拒绝。思来想去,终是答应了。但那件事完成后,我心中却久久难安。我反复追问自己:我做这事,是出于慈悲,还是出于懦弱?是为了护人,还是为了逃避冲突?那一刻我才明白,“频巽”的危险,并不在行为本身,而在起心动念。若起心不正,即使是善行,也会成为伤己之因。

观心者,应以此爻为镜。我们不是要成为一个“谁都喜欢”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内心明净”的人。世间之事不能求全,众人之情不可尽应。若总想着谁都满意,最终只会让自己不满意。频繁地巽顺,终会稀释你的心志,让你在众声中失去自己的声音。

愿每一位走在修行路上的人,都能在顺从之前,问一问自己的心:我此顺,是否出自慈悲?是否不违正道?是否心中安然?若答案是,是的,那便顺得其时,行得其义;若答案是否,那便当止,当守,当自省,不可一味退让,不可频频低头。真正的巽,是带着觉知的顺,是带着定力的入,是如风行地、不失方向的自在。

修行,不是在山林隐居,也不在经文上绕指;修行是在一个个念头起处、决定之间,看见动机,观照心性,守住志愿。频巽之人,苦在无主心;志穷之境,痛在无可立。愿我们不再逃避冲突,也不执着争胜,而是在动静之间,守住内在那份“不频”的清明。

愿你顺时不失骨,逆境不失志,在风中不迷,在静中不枯,于纷扰之中生出一枝定心之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目与音视频资源:

书籍推荐:《传习录》(王阳明著)——王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其中多处关于立志与不随俗浮动的论述,与“频巽之吝,志穷也”之义遥相呼应,适合观照自身修行中是否失志、失守。

音视频推荐:YouTube“阳明心学讲座”系列,台湾辅仁大学刘君祖教授主讲,深入浅出讲解《易经》与心学之间的关系,巽卦中关于“频巽”的讲解尤其深刻,可供修行者反复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