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巽: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修行不也正如种稻?是日日耕心,不是时时计较得失
2025-08-07

巽: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象传:

田获三品,有功也。


在一个夏末的清晨,微风吹过庭前芭蕉,叶面水珠悄然滑落。天地间尚未喧嚣,心意尚未浮动,我坐在旧藤椅上,手捧一杯淡茶,看着远山与朝光慢慢交融。这一刻,脑中却浮起了《易经·巽卦》中的一句话:六四,悔亡,田获三品。恰似一缕清风入怀,让我一时怔住。心念如流泉开始在内里缓缓流淌,带来一场深处的观照。

“悔亡”,短短两个字,却如春雷乍响。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太习惯用力,太急于收获,太贪于证明。修了几年禅,就想顿悟;念了几本经,就想通透;心中一点烦恼升起,便懊恼于自己的“不够修”。但巽为入,为风,它教我以柔入世,不以力攻。这一爻六四,是巽中之阳,居于近上之位,象征着一种愿意深入,却不妄动的心态。当它说“悔亡”,不是指外境无悔,而是心中无悔——不是因为无错,而是因为内心安然地面对了错,接受了错,从而超越了悔。

“田获三品”,是一种收获。可这收获,并非来自外功,而是内德。不是战功赫赫,而是田中之获——日积月累,春种秋收。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我们一日三餐、如我们每日起心动念。田,不是战场,是生活,是心田。而“品”者,等级也。三品,不多不少,恰如其分,象征着一种顺其自然、但又有所成的状态。不是强求而得,也不是懈怠而无获,是自然规律之下的回响。

我曾在一次旅途中,遇到一位老农。他种稻四十余年,不曾离乡。他说,稻种下去,要守它、护它,却不能拔苗助长。风雨来了,不必惊慌;日照太烈,也不可焦急。一季看似平淡,但他总说:“我不急,稻也不急,它自然会长。”那一刻我恍然:修行不也正如种稻?是日日耕心,不是时时计较得失。一念之间的轻慢,也许就错过了整季的丰收。

这一爻的位置,在内卦的尽头,是进而将出的节点。它提醒我:当你即将跨出、即将见大光明时,切记回头看自己是否安住当下。所谓“巽而得位”,不是你占了高位,而是你在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风无形,却入木三分;修行无迹,却动心三层。

顿悟之处,常常不在经文,不在高楼讲坛,而在日常最不经意的时刻。那日夜归,走在旧巷子里,忽听邻家孩童在巷口学骑车。摔倒,又起;再摔,又起。旁边的父亲并不急着搀扶,只是在一旁温声说道:“别怕,不疼的。”那孩子咬牙再骑,终于稳住了身子。我在一旁忽地湿了眼眶。原来悔亡之境,就在这种“再起”的信念中。不是不曾跌倒,而是不再责怪自己;不是不曾动摇,而是仍愿向前。

如此,田获三品,自然而然。它未必是某种成就、某种认同,而是你在一次次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中,收回了投向外境的期待,将注意力种回内在心田。慢慢地,你发现自己的情绪不再容易被他人牵引,自己的想法不再总是争先恐后,自己的脚步开始稳健而踏实。这便是“有功也”,如《象传》所言。这功,不张扬、不昭示、不求名。它藏于生活细节,融于你每日的对人接物之中。

明理之时,我终于懂得,那句“悔亡,田获三品”不是高远难及的天言,而是修行的日常写照。它鼓励我们不急于求成,不因一念之失而自责;不因未达目标而失落;更不因一时顺利而骄慢。修行之道,从来不是直线,而是螺旋式的上升——不断回头,反复检视,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稳脚跟。

当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心,观照起心动念,不责备,不推诿,不炫耀,只是静静如实地陪伴、觉察、转化,那么,我们便已在“田获三品”的路上了。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
《修行在红尘》——索达吉堪布著
这本书以平实语言,讲述在日常生活中修心修行的智慧,适合现代人阅读。内容多来源于堪布在日常弘法讲座中的开示,尤其强调在“家庭、工作、情感”中修行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与本文“田中得品”的思想相互呼应。

可搭配聆听:
《净慧长老·禅心语录》音频集
由湖北黄梅四祖寺出品,收录净慧长老多年禅修与弘法心得,适合每日静坐或行走时随听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