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破解任何复杂问题的方法
2025-08-08
有时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像是看见山峦云雾缭绕,不知从哪条山径攀登。这时候,最容易起的念头就是逃避。不是因为无路可走,而是眼中看不见路。粥左罗提出的“拆分法”,像一位老禅者,轻轻将我们肩上的重担解下,用一片片叶子的清晰,来代替整片林海的迷乱。道理简单,入手却要诚意。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因缘结构,皆可拆解。就像一尊佛像,看似庄严整体,其实是由无数小石块雕凿组合;一首乐章动人心弦,也不过是一个个音符的排布组合。正如他所说:“你无法直接解决大问题,只能通过拆解成小问题来逐个击破。”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观照世界的心态,一种转迷为悟的功夫。
所谓“整体感知”,是第一步。这就像修行人初见法门,不急着入定、修法,而是要遍览诸经,聆听讲解,心中对道有了全景的映象,才不会盲修瞎炼。一个对直播一无所知的人,哪怕强行拆解,也不过是自说自话。而若细心观摩几十场直播,看他们如何起承转合、如何引导互动,那这件事的轮廓才会浮现,才谈得上后续的解构分析。
“拆解分析”是第二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如雕刻师面对一块石料,得先了解其质地脉络,然后落刀有据。比如写作,看似一体的文章,其实有着标题、开头、结构、案例、语言等多个要素,每一项都能拆开来看、拆开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构建”,由读者之眼,转为创作者之心。
“检查确认”这一环节更为微妙。很多人以为拆解得越细越好,殊不知“多”不等于“全”。这里讲的“不重不漏”,实为修行中讲的“正见”。有些人拆解到最后,反倒陷入枝蔓,忘了初衷。拆解并不是将问题复杂化,而是为了简化认知,找到真正的核心。相互独立,是为了让思考清晰;完全穷尽,是为了让解决无憾。而如粥左罗所言,有时我们并不需要“穷尽”,而是抓住最关键的那几个因子。这便是慧眼。
再进一步,他讲“多种拆解”,此处尤显禅意。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可渡众生,拆解方法亦如是。一个问题,可以从业务、流量、转化三个维度拆,也可以从团队、管理、行业去看。正如一个病症,可能是饮食、气候、心境交叠而成,医者不能只用一把刀解一身病,而应因病制宜,随方就圆。多种拆解的过程,不仅是理性策略,更是容纳多元的心量。
最后讲到“继续拆解”,这已然是功夫深处的体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拆分的表象,实则是面对问题时的内在定力。只有静下心来,才愿意一层层地剥离外壳,直至触及问题的核心。正如修行之人参透烦恼,非一朝一夕,而是在一次次的照见中,将执念化为清明。
而这些方法,并非止于认知和解决问题。在表达中,它能让语言有序,让思路成章;在学习中,它能帮助我们各个击破,快速突破;在实践中,它让我们不再盲目反复,而是有目标地专项训练。当我们用拆分法看世界,生活本身也被还原为一个个可掌控的小单元,再也不是混沌中的挣扎,而是秩序中的前行。
这让我想起《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所言:“高手之所以是高手,是因为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了长期的刻意练习。”而所谓“正确的方向”,就是我们在拆解中找到的那一个个要素。拆对了,练的才对;练对了,才见得成长。
而若从更深层次看,“拆分法”也不仅是技能提升的工具,更是修心养性的法门。它让我们学会以平静和专注对待复杂,以清明和条理对待焦虑。不再被问题的表象吓倒,而是懂得如何一步步去面对、去转化。世间无难事,难在心乱;心若能清明分解,自有万象皆可度。
行文至此,不禁感叹,拆分的力量,不只在于让我们更聪明,而是在于让我们更踏实地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心静、念定、步稳,问题再大,也不过是还未拆开的谜题。而你我,皆可以是那个有心人,拆开谜题,走出迷途。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安德斯·艾利克森
推荐音频:得到App 罗振宇讲书《底层方法论》专栏中关于“系统思考”和“问题拆解”的内容,适合配合阅读本篇一同体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