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情侣卷没了性生活
2025-08-08
人间百味,情欲尤为微妙。曾几何时,爱是身体与心灵共鸣的交响,是互望时眼中的火光,是轻触时唤醒的渴望。然而如今,在某些角落,尤其是互联网大厂里,爱情的轮廓愈发模糊,有人仍在努力经营,有人却已悄然将欲望封存。在一场无声的日常卷中,有人失去了抚摸的勇气,有人不再点燃亲密的火种,有人甚至将性爱归入了月度任务的待办列表。在“无性恋爱”这四个字面前,许多看似现代的情感,正悄悄蜕变为另一种难言的空壳。
起初的爱,是炽热的。小小与男友从“炮友”到“恋人”,那一份身体的契合与性格的融合,曾是一段关系最原始的动力。但正如她所说,自从男友跳入大厂的齿轮,生活节奏像是被机器接管了。从“见面必抱”到“不要抱睡”;从主动亲昵到敷衍一吻,再到彼此翻身入梦的冷淡。这不是从热到冷的自然衰减,而是被工作与疲惫强行切断的欲望链条。他对她的亲密接触,不再是情感流动,而变成了“绩效考核”,仿佛爱情变成了一个 KPI。每月一次的“计划内”性生活,听上去如同打卡,毫无温度。而当这唯一的承诺也屡次拖延,关系便如月度任务失败般,渐渐走向崩塌。
土豆的故事则更加漫长且沉默。八年恋爱,三年婚姻,性这件事仿佛从一开始就被渐渐稀释。工作忙碌成了一个合理的借口,但真正的本质或许不是“没时间”,而是“不再愿意”。她试图挽回,制造仪式感,调动氛围,结果皆归无效。她形容这种生活“雪上加霜”,因为在备孕这个本该增进亲密的契机里,两人却越来越像是配合演出。一个对“排卵期”产生生理抗拒的丈夫,一个默默数着“该做功课”的妻子,之间已不再有爱与性的自然流淌,而是被责任、期待和压力硬生生地摁在了“应该”的轨道上。当精子也因压力而失去活力,这段婚姻仿佛提前写好了注脚:不是缺爱,而是过劳;不是无情,而是心死。
而另一位匿名者的故事更显沉重。在这段关系里,彼此之间的性早已消散,甚至连表达需求都成了一种尴尬的冒犯。他一次“油腻”的凑近,一次“看剧”的敷衍回应,一次又一次将她的渴望浇灭。表面上看,她装作体贴、装作理解;但内心的那一口气,却已经憋得发苦。直到最后一次对话,男方终于以为她“也无感了”,才如释重负地露出那一丝轻松。她没有拆穿,只是顺势接话,安慰对方“没关系”。这一刻,是关系的彻底退潮,是两个疲惫灵魂对“亲密”这件事共同签下的停战协议。不是不爱,而是不敢再谈爱;不是没欲,而是太累了去触碰欲。
归根结底,性爱从来不是“物理任务”,它是生活气息的流动,是情感连接最直接的表达。当它被搁置,被压缩,被打成流水线上的一环,它自然就会枯竭。尤其是在高压、高节奏的工作体系中,人们的欲望如同被关进了瓶子,逐渐被熬夜、焦虑、KPI、会议所蒸发。大厂不是“无性恋”的唯一催化剂,但确是最典型的生态实验室。它用尽人的精力,用绩效换走人的感受力。当你被项目追着跑,通宵是常态,代码成了你唯一的伙伴,谁还有力气去爱?谁还能在凌晨的困意里,保持对触碰的敏感?
这不只是爱情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下人性某一部分的退化。在物质越来越丰盈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世界却愈发贫瘠。许多人靠短视频、游戏、资讯来填补空虚,却失去了与爱人深度交流的能力;许多人为了“生育KPI”去假装亲密,却丢掉了最初彼此相吸的悸动。更可怕的是,这种冷淡不再被视作问题,而被当作“现代关系的合理选择”。有人会说:“反正我也不太需要”;有人会调侃:“不做也不吵挺好的”。但背后,是否藏着的是一颗颗不敢再去渴望的心?一种对爱,对亲密的深深失望?
当代人对关系的讨论,似乎越来越偏向“合理化”与“理性化”——无性恋是选择,无欲望是自由。不否认,这是某些人的真实状态。但我们也需警惕:别把被压榨后的麻木,当作是自由的果实。真正的无欲,是源于内心的澄明与宁静;而不是源于疲惫与压抑。真正的无性恋,不是机械生活后的性冷淡,而是基于心理和性别认同的稳定选择。混淆这两者,只会掩盖社会结构对人的系统性剥夺。
当爱变得乏力,性也随之凋零;当关系变得形式化,亲密成了负担。我们应当反思:现代人,尤其是大厂青年,是不是活成了没有身体的人?是不是成了只用大脑工作的“知识劳工”?这不是在指责谁的选择,而是呼吁我们重新拥抱那种对身体的敏感、对关系的敬畏、对爱与性的尊重。
最终,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是否做爱”,而是“是否还愿意彼此靠近”。而靠近的前提,是你还有情绪,还有好奇,还有为对方留白的空间。当这些都被压缩殆尽,无性只是一个表象,真实的是人心的撤离,是亲密的死亡。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
《爱的艺术》——弗洛姆(Erich Fromm),剖析爱是一种能力而非冲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持健康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罗兰·米勒,系统梳理了心理学中关于爱情、性、婚姻、冲突的研究成果。
《身体知道答案》——Bessel van der Kolk,从身体记忆的角度理解压抑与创伤如何影响人的情感能力与性反应。
播客推荐:《午夜讲堂》系列节目,关于当代人的关系困境与情感探索,有诸多关于无性婚姻、情感倦怠的真实访谈。
短纪录片:《无性恋人》by NHK纪录频道,从多元恋爱视角看待现代人的性爱选择。
愿我们能在拥抱理性的同时,不忘心与身体的连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