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3年买2套房:劝人买房,XXXX!
2025-08-08

人到中年,身心开始渴望安顿,外界的喧嚣、城市的节奏、不确定的未来,常常令人感到浮游不定。粥左罗写下这篇关于“买房”的文字,其实不只是关于房子,而是讲一种心安、一种归属、一种现实中的修行。他不是鼓吹买房致富,不是贩卖焦虑,而是借自己三年买两套房的经历,讲述普通人如何借由“住”这个载体,获得可依靠的生活结构。

起初他说,“劝人买房,XXXX”。这是起势的一记敲钟,像是打破了某种一言堂的迷信——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买房,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买房。他不敢劝人买,却又无法否认,买房这件事,在他的生命中确实带来了真实的价值。从这一点看,买房不是口号,而是选择;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的参悟。

他讲“强制储蓄”,这不仅是理财方式,更是对自己心性的约束。年轻时的我们,钱未入袋,心已动摇;买房的房贷,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每月抽一下,让人不敢懈怠。这不是惩罚,而是逼迫我们走上更明确的道路。修行中讲“戒”,房贷就是一种俗世之“戒”,防你懒散、防你放纵,让你守财、守心。

他讲“省下租金”,而我们都知道,租金只是显性的支出,更大的隐性支出是“归属不定”。长期租房者,在某个夜里翻身时会突然醒来,不知自己此刻属于哪座城,哪间屋,哪段人生。买房,是把未来几十年锁在今天,是对抗通胀的一种方式,更是对抗漂泊的一种方式。这不是理财,是定心。

讲到“降低风险”,他说到“财富安全大于财富增长”。这句看似平实的话,背后是深刻的现实洞察。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太多人追逐风口、押注投资,心比天高,却败在手无分寸。房子不涨不要紧,关键是它不会瞬间归零。不像币圈、股市、合约,一夜回到解放前。房子,是稳,是缓,是留给凡人的踏实。

他说“投资升值”,但又不强求升值。他用一个特别动人的表达方式——即便它不升值,你每天住着,也很爽。这种朴素的幸福,是有境界的。真正的生活,不是天天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眼前能过得舒服安心。用钱买下的舒适,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灵魂的安身之所。

他说“每天幸福”,说三十岁之后,幸福的事不过三样:家人、吃喝、住得舒服。这种觉悟,是人到一定年纪之后的知足。不是不追求了,而是明白了什么才值得被追求。房子就是一个可以承载三样幸福的容器。

再说“自由自主”,讲得更像一个城市游子最真实的感受。租房住的时候,家具不能换、墙不能涂、狗不能养、朋友不能留宿,一切都要问一句“房东允许吗?”而买房,哪怕是三十年贷款,也是一种全然的自由:你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安放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自由,不张扬,但真实。

“满足执念”这一点,特别打动人。他不否认有理性分析,但也不避讳自己“很土”“很俗”,就是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其实是对“人性”真实部分的体认。修行人不压抑欲望,而是看清楚自己的执念何在,并为之负责。若这执念让你安生,那就随它、顺它、成它。

“有安全感”、“有归属感”,这两个点几乎是整篇文章的魂。城市的高楼那么多,但真正属于自己的窗,有几扇?他讲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喜欢摸得着的砖头。那是童年的根,是安全的图腾。这些砖头上写着自己的名字,于是吃饭更香、睡觉更稳、梦也更实。这份安全感不是别处来的,是房子的实在让心有了依托。

而讲归属,他回忆租房被二房东跑路,被房东收房,被涨租、被驱逐,那是一段漂泊感极重的生活。哪怕你有再高的收入,也可能随时无家可归。买房之后,城市的灯火才真正照在你自己的屋里。这不是虚荣,而是存在感。

最后他说,买房不能随便买,要深思熟虑、因人而异。他举自己在昆明买400平大房子为例,说清楚了一个道理:不是因为昆明投资价值高,而是因为他的生活方式决定了这样的选择。上下一体,生活与工作分层,超高使用率,让这笔钱花得值。这不是盲从地投钱,而是量身定做的买入。这就是智慧。

他用买房这件事,传达了一个在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底层哲学:稳定是一种稀缺资源,而房子,是普通人最稳妥的“稳定入口”。

如若你也是创业者、也是自由职业者、也是长期漂泊的都市游子,也许你会明白,一套房子背后,不是瓦片的堆叠,而是生活形态的稳定、情绪安全的来源、生命状态的回归。

世事无常,人心却可以因一个固定的空间而逐渐安定。人需要一个容器安顿自己,而房子,也许是最具体、最俗世、也最有力的修行道具。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房产投资从入门到精通》韩世同
推荐音频:小宇宙播客《买房VS租房:城市生活的选择哲学》,真实案例结合,适合深入思考个人与城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