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被附体了!” 什么是附体?如何摆脱父母的附体?如何靠“附体大法”逆袭成长?
2025-08-08

世间万象,人生无常。人为何会时而陷入迷惘,时而执拗固执?为何明知方向错误,仍难以调转脚步?细细观之,常是被一股“附体之力”悄然牵引,而不自知。粥左罗所说的“附体”,并非鬼魅神谈,而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内在习气——父母的经验、语言、情绪、思维模式,不知不觉之中穿透我们的骨血、话语、决策、眼神,久而久之,我们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版本”的他们。

附体是一种沉默的复制。当你因为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敢辞职,当你面对婚姻问题总想着“凑合过”,当你总觉得努力没有用、社会太复杂,那些念头,不全是你的原创。它们像幽灵般从你成长的空气中浮现,来自你的家庭系统,来自那些在你小时候、睡觉时、吃饭时无数次灌注的价值观。你以为你是自由的,但若不曾自觉,那所谓的自由,也许只是“老我”在演戏。

看到这一点,是修行的第一步。正如佛经所言:“觉者,知幻而离。”知道这不是“我”,而是“习气”;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所复制的父母”。这种觉知,会让你慢慢从自动反应中抽身。你会在犹豫要不要跳槽时,听见父母的声音:“安稳点就好。”然后停下,问一句:“这是我真正的声音吗?”你会在别人结婚生子时感到焦虑,却开始审视:“是我想要的,还是我被期待的?”

要摆脱“附体”,首先是物理上的距离拉开。正如种子若总在大树荫下,便无光可照,根也无力深入。离开家的物理距离,是给灵魂一次独立呼吸的机会。之后,是认知的更新。如同砍去老枝,重新嫁接新芽。学一些父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认识一些思想截然不同的人,不是为了背叛,而是为了“看清自己”。

再之后,是决策权的回归。不再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不再为“让父母安心”而牺牲自己的真心。你开始在人生重要的节点上说:“我想这样。”这句话一旦说出口,哪怕轻声,却是断裂附体枷锁的刀。

但修行不只是“破”。“附体大法”的妙处,也在于“借力修身”。正如粥左罗所说,若“附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我们也可以主动“附体”那些智慧、优秀、有力的人。不再被动承接,而是主动选择,“借人之智,化我之识”。这不是盲从,而是智慧的临摹,是以模仿为起点的自我雕塑。

有人学习演讲,就反复模仿罗振宇的语调、结构;有人学习写作,就抄王小波的句式、结构;有人学习做生意,就天天研究巴菲特的投资信条。这都是主动附体。通过反复临摹,你会发现有一天,你说话像他,思考像他,行动也像他。可真正的功夫,是在那之后,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形状,最终完成从“他”到“我”的蜕变。

“成为半复制品,而不是全复制品”,这句话是极妙的指引。因为全复制的人,终究还是另一个“他”;而半复制的人,在融汇之后走出了自我之道。附体,是过程;自我,是目的。

更重要的是,避免“被动平均化”。当你身边的人总是抱怨、安于现状、没有远见,你若不主动抽身,便会在他们的气场里,被消磨意志,被劝回平庸。这是最危险的附体:日久见平凡。如若无法换一个线下的环境,那就勇敢拥抱线上世界。你可以听大师的课,读哲人的书,看远方的纪录片,结交与你理想相符的灵魂。你真正亲近的,不一定是地理上离你最近的人,而应是思想上离你最近的那群人。

当你附体于高人之上,起初只是模仿,但终有一日,你会发现你已具备他们的判断、气质、策略,只是此时,它已化作你的血肉,不再需要“想”,而是“本能”。如武者习拳,初学靠眼,渐进靠心,最后则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出招不再模仿,而是流动、自然。

“附体”是众生的宿命,“觉醒”是修行者的归途。愿你在父母的印记中,感恩其养育,也敢于突破;在世界的诱惑中,善用其智慧,也不丧自我。借力成长,借智前行,但终有一刻,愿你能停下脚步,轻声对自己说:“我已归来,不再附体。”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
《成为你自己》——马丁·布伯
推荐理由:德国哲学家布伯提出“我-你”关系的哲学核心思想,帮助人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与连接。适合探索“自我独立”与“深度关系”的人阅读。

推荐视频
Bilibili: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央视出品)
每一集讲述一个人生命中关键的“第一次”——离家、工作、婚姻等,能清晰看到“家庭印记”如何影响人的选择与成长,是观察“附体”与“觉醒”的最佳素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