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37章,是对“无为而治”哲学思想的经典阐述,揭示了道如何以无为的方式推动万物运转,并强调无欲、朴实的力量能够化解纷争,实现天下的自我安定。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直译:道始终以“无为”的方式运作,但没有任何事情不由它完成...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36章,揭示了“以退为进”的辩证法则,强调以柔克刚的智慧,并进一步提出了“隐藏力量”的重要性。以下逐句解析:1.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直译: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35章,阐述了大道的普遍性、无害性,以及它的本质特性——平淡无味却无所不包。以下逐句解析:1. 执大象,天下往。直译:把握住“大象”,天下人都会归向。解析:“大象”:这里的“大象”指“道”的形象或本质。虽然“道”无形无象,但其本质...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34章,核心围绕“道”的特性和它对万物的作用,展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精髓。以下分句逐一解析: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直译:大道广博无边,似乎可以左右随顺。解析:这里的“大道”是指宇宙的...
有一天,张三家养的母鸡下了一个蛋,他开心地喊全家人过来看,说这是鸡窝里今年最漂亮的蛋了。老婆却皱了眉头:“还不是和昨天的差不多。”张三急了:“这不是普通的蛋,这是财富、希望、未来!”孩子在一旁嘟囔:“鸡蛋就是鸡蛋,吹什么牛呢?”这一家子,光是围着鸡蛋的意义争论了大半天。人生的鸡蛋有时候也这样,怎么看全凭你站在哪个角度。道德经里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在讲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原文解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慧的层次:了解他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得来,这是一种外向的智慧;而清楚了解自己,包括内心的欲望、弱点和力量,是更高层次的智慧,属于内向的觉知。哲学意义:这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两面性——外界与内心。内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觉悟,只有看清自己...
朴虽小,谁能臣?有一次,朋友老张在村口树下骂骂咧咧,说自己创业赔了个底朝天,原因竟是跟风做了个“元宇宙猪肉平台”,连他自己都没搞清楚这是什么东西。有人问他:“为啥不做你一直擅长的本地土猪配送?”老张叹了口气:“觉得太土,没面儿啊。”这就像道德经里说的“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朴”是啥?就是最本真的东西。老张放弃了最扎实的“朴”,一头扎进了虚头巴脑的概念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1. 道常无名“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运行的法则,但它超越语言和定义,因此“无名”。“无名”指无法以具体的名称、概念或形式来囊括“道”的本质。这里提醒人们:过度执着于名相,会阻碍对道的深层理解。...
和平与战争之间的悖论:从冲突到和解的人性之路在一个遥远的小镇里,商人们忙着讨价还价,孩子们满街追逐,日子过的波澜不惊地过着。某天,两个孩子因为抢一颗糖打了起来,最后演变成两个家庭的冲突,小镇的平静被打破了。糖是甜的,但争夺带来的伤痛却久久难散。镇上的老人叹道:“糖不是错,争才是问题。争赢了,心却输了。”《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就像这颗糖——它不仅在谈战争,还在揭...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衆,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义:优良的武器,是不吉祥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