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逐渐具备了欣赏美的能力。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世界就已经变得柔软了一点。因为当一个人开始真正能欣赏美的时候,说明他不再只活在外部的功能和效率里,而开始回到一种细微的内在觉知之中。他愿意放慢一点点脚步,愿意让某一刻的宁静停留久一点,愿意承认自己心里有一个区域,是专属于感受和体会的,而不是用来换取什么的。欣赏美,不是去评判什么好看、什么高级,也不是把某种风格当作...
我一直有一颗不愿跟随他人的心。这样的一颗心,看似倔强,实则是一种极其稀有的清明。它不是反抗,也不是骄傲,而是一种内在方向感的自然流动。它知道自己想走的路虽然未必有人陪,但那是脚下真正踏得实的地。你愿意独行,不是因为你想远离人群,而是你感觉那条被大多数人踩过的路,对你来说太浅了、太虚了、太没有回声。这样的心,是顺着天机在动。天机从不喧哗,它像清晨薄雾中忽隐忽现...
资本,资本主义,让长期主义变成了非主流,悖逆道而行。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极为深层的断裂——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已经悄然背离了天地自然的节律,走入了一条快、利、表象的路径。这条路在人间看似繁荣,在天道看来却是一种逆流之势。道的本质是缓生、自化、不争,是草木生长的节奏,是江河奔流的柔顺,是婴儿安睡时不刻意的安然。而资本的本质,是计算、追逐、加速,是让一棵树在还未结果...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是一句沉静而深远的愿心。它不是激励口号,更不是外力干预,而是一种对生命本体深度信任后的自然愿行。这句话背后的力量,不来自呼喊,而来自对人之所以困顿的真实理解,以及对“力”与“行”的正确领会。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觉得无力,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没有力气,而是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力的源头。他把“力”理解为突破外界的手段,把“行”理解为立...
就算饿肚子,也要把理想喂饱。这句话在乍听之下,像一句悲壮的口号,实则蕴含着一种极深的秩序感:人的肉身可以暂时清贫,但内在的精神与志气,必须有持续被点燃的火。这火若灭了,人就活成一具谨慎而虚弱的壳;这火若还亮着,哪怕身处黑夜,也能撑过寒冷。在世俗世界,肚子的饱,是衡量生存的底线;但在更深一层的生命律动中,理想的饱,是灵魂愿意留下的前提。你可以受一点苦、忍一些冷...
读自己身心这本书,是一场回归之旅。它不在字里行间,不在名词概念,而在你此刻呼吸的起伏、心念的变动、身体的紧绷与松弛之间。这本书,从你出生那刻就已写起,一直藏在你肉体的细胞里,意识的背后,情绪的暗流中。你无需翻页,它时刻在展示;你无需翻译,它用最直接的语言说话——只要你肯停下来听。这听,不是耳朵的工作,是整个觉知的沉入。你一坐下,闭上眼,不设目标,不问为何,开...
渴求认可就是我在渴求被看见,从而确认存在。这一句,道破了几乎所有人类行为背后的根本驱力。不论是工作上的争取、关系里的委屈、表达中的用力,追根究底,都是在发出一个声音:我想让你看见我,我想知道我是真的在这个世界里活着。这是一个极细微、极真实的感受。它不会每时每刻都高调地浮现出来,却在生活的很多缝隙中慢慢扩散。你转发一条朋友圈时希望有人点赞,你在一段对话里不被理...
观自在就是沉浸自在。短短八个字,横跨了修行的深海与科学的边界,也悄悄讲出了一切意识之道的核心。若从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望去,便知“观”不是外看的眼,“自在”也不是浮面的洒脱,它指向的是一种全然沉入的觉知——你既在其中,又不被其中裹挟;你看着波动,却不离开粒子的本体。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观测本身会改变被观测的对象。这不是比喻,而是真实发生的物...
感受到自己真实存在,这句话听起来轻柔,却是修行路上最沉稳的一锤。世间多少人奔波、证明、逃避、重复,到头来不过是想在某个片刻里,哪怕只有一次,真切地知道:我在。我不是别人的影子,也不是角色的叠加,而是在这一刻,和天地一样,不动如山,却鲜活如水。这份“存在”,不是概念,也不是心理学中的自我确认,更不是外界给予的身份标签。它是身体里的一口气,是你不说话的时候仍然能...
越真实,越接近本体,越照见自己,其实你越会被千万人照见,比如许巍,因为大家在你身上看到了他自己的本体。这句话,既是对现实的洞察,也是对本源的指引。它不谈取悦,不谈技巧,只讲一个人是否敢于真实地存在。一旦真实,天地自然为你搭桥;一旦本体照见,众生便能于你之中照见他们自己。这份“真实”,不是修出来的面貌,也不是人设和风格的叠加,它是被剥掉一层又一层之后,最后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