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讨厌一个人,最好的办法不是翻脸,降熵就行

讨厌的情绪不是敌人,混乱才是我们时常在生活中遇见让人心生排斥的人,有些言语太尖锐,有些举动太越界,有些气场太难相处。但真正在心中升起“讨厌”二字的那一刻,与其说是对方引发了情绪,不如说,是我们在内心失去了秩序。真正的智慧,不是翻脸,而是降熵我们习惯以对抗回应不适,以情绪回应刺激。但许多时候,翻脸只是一时之快,留下的却是更长久的撕裂感。面对仍需共处的关系,最优...

一位学渣妈妈的自救:当我真的“看见孩子”,才知道那个摆烂的孩子,有多难!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推上去,而是蹲下来,看见他。当一个孩子一次次考试退步,不愿上学,沉默寡言,父母最容易做的,是发号施令、惩戒规训。而最难的,是按住急躁的心,先问一问:他为什么不想学了?一个厌学的孩子,往往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他太久没有被真正“看见”。表面上,孩子摆烂、躺平、逃避学业,但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断自我否定、被误解的心。他们不是不痛苦,而是已经痛苦...

向上管理就像“养狗”,其实并不难

向上管理真正触及的,不是权术,而是心与心之间的照拂与体认。在许多人的眼中,它是职场生存的权谋,是一种“如何讨好上司”的技能。但当你真正走入一段关系的深处,会发现——它更像一种修心。看见对方的焦虑与盼望,看见话语背后的逻辑与节奏,也看见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呈现出的姿态。谁先看见,谁先得自由。我们在关系里常常误以为自己在表达,其实只是单方面地“输出”。而向上管理,不...

粥左罗:羡慕,很多时候只是不愿承认的逃避+不切实际的想象

羡慕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用它逃避了真实。有时候看到一条朋友圈,老家的狗在晒太阳,饭菜在锅里咕嘟作响,一颗心仿佛一下子安静下来,便忍不住生出羡慕来。但这一念之间,其实更像是一种心的漂移——不是从城市到乡村,而是从当下的自己,逃进了一个不必负责的想象里。我们羡慕的,并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中无力感的回避。人一旦疲惫、受挫、找不到价值的落点,就会不...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它排第一,你的父母、伴侣可能每天都在做

真正废掉一个人,是让他在催促中失去自我。催促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在于它悄无声息地替代了一个人行动的初心。当一个人原本想做某事,却因他人一句“你怎么还不……”而忽然停下,那不是他不愿做,而是他被剥夺了自发前行的权利。他不再是做事的人,而只是回应催促的人,久而久之,便与自己的意志疏远了。被动废的本质,是自我主权的溃散。当我们一次次听到“快点、赶紧、你怎么又……”...

不会复盘,再努力都是低水平重复

复盘,是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敬重与回应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在于他遇见多少机会,而在于他能否看清脚下的路,每一步,如何走出;每一次,如何更好地走。很多人不断努力,却始终在原地打转,是因为从未停下来回望、照见,从未复盘。真正的成长,不是从知识开始,而是从自我照见开始曾听人说:“看过一百本书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能从一次经历中反复看见自己的人,终会走得笃定。”我也越来越...

《人性的弱点》最精辟的4句话,读完你就开窍了

真正的觉醒,不是看破人性,而是穿越它去爱。在读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时,我总能感受到一股温柔的力量。它不是锋利的劝诫,而像一位沉静的老人,在炉火旁讲述人世的曲折与通透。他不急着批评,也不高声宣判,只是耐心地指着我们心中的褶皱,轻声说:“你看,其实你可以这样活。”第一句:若以争吵对抗误解,怨恨则无休无止。人性中有一种脆弱,就是一被冒犯,就想立刻还击。我们害怕吃亏...

中年以后,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这4句话,否则毁了孩子还不自知

言语,是父母与孩子心灵间最深远的桥梁。年岁渐长,我愈发意识到,养育一个孩子,并不是一场技术活,而是一场灵魂与灵魂之间,缓慢而深情的相逢。而语言,正是这场相逢的门径。如果我们不曾留意自己说出的话,它便可能成为一把悄无声息的刀,伤在孩子心上,沉在他年岁深处的回声里。一句习惯性的反问,足以让沟通折断翅膀。孩子说:“作业好多。”我们脱口而出:“别人不也一样?”孩子说...

王阳明:一天一件事,21天让自我觉醒

觉醒的力量不来自奇迹,而来自日常的点滴自觉。人们常常误解修行,以为那是庙宇深山中的闭关,殊不知真正的觉醒,从来不在远方,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王阳明用一生告诉我们:觉醒不是一场爆炸,而是一点一滴的归位。从“事上磨”,到“心中悟”,再到“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完整路途,也恰是每个现代人觉醒自己的三步功课。凡事皆是修行,凡念皆是试炼。他不是空谈理学的隐士...

强与弱的较量:越强越被关注,越弱越无认同

真正的强者,不是被看见才存在,而是因存在而被看见。人世间的一切传播,终究是一场力量的流转。越强的人,被看得越清;越弱的人,被世界忽略得越干净。有人说这是冷酷的传播逻辑,而我更愿意称之为现实的回声——回荡的声音,永远来自那些有力量敲击钟壁的人。弱者的声音常常淹没,不是因为他们不喊,而是因为他们喊得太轻。当一位工人因工伤发声,当一个贫苦家庭为孩子求医,当一个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