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焦虑、恐惧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贪嗔痴慢疑,是在干扰天道运行。去人欲存天理,就是最为究竟的处世之法。法尔如是,便是清净无为,清净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理解成“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内在的各种欲念遮蔽了本来的秩序”,那就是对“去人欲、存天理”最生活化的诠释。这句话听起来像古人的道德教条,容易让人以为是某种压抑情感、灭除个性的口号。可如果真正细看日常,就会发现,这句...
如果理解成“我不提前担心,一切就会失控”,其实是在说:我的担忧是一种控制世界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是担忧;实质上,是一种隐形的“管理动作”。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焦虑,而是一种深植在生命底层的逻辑机制:通过担心,来换取秩序感。在很多人的生活经验中,这种逻辑是从小建立的。有些孩子小时候生活在不稳定的家庭里,比如父母经常争吵,或者情绪反复无常。孩子看不懂大人世界的复杂...
如果理解成“听见门关声,就开始担心公司倒闭”,或“看到同事缺席,就联想到财务危机”,很多人也许会感到荒唐。但只要真正在这种体验里走过一段,就会知道,这种担忧并不来源于理性判断,而是身体深处的一种条件反射。它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神经的反应。像猫听见打雷就躲起来一样,不是它经过推理之后选择躲闪,而是系统自动启动了“可能危险”的应激机制。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反应和呼...
传播知识的价值在于用自己阅读、人生的经历所理解或者悟到的技能、经验或者智慧,去点亮他人,出于诚,那这个点亮和传播的过程就是极其有价值的,因为那属于佛教的法布施,如果他人回馈以金钱能量,这是自然流动和发生的事情,所以不在于定价,而在于被点亮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恩、感激,你若阻止这个能量流动,实际是让人家欠下你的业,是不应该的,但你不可以主动定价,或者超过你提供价值...
01人对自己的判断,往往有一种盲目的信任感。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有主见的个体;是站在原地思考过后,才迈出的每一步。你决定今天不休息,是因为“想要更高效”;你推掉一次邀约,是因为“需要独处”;你换了工作,是因为“终于想通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但这些选择,真的是出于内心深处那个自由的“我”吗?还是,只是恰好站在了某个光线的角落,被它一照,你就以为那是你在发光?很多决...
0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被误解成一种“话术对话术”的技术博弈。似乎只要掌握了一些表达的技巧,就可以让一段对话更顺畅、一个谈判更成功、一次交涉更得体。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一切真正有穿透力的沟通,不是赢在语言上,而是赢在了“态度系统”的精准触达上。什么是态度系统?不是性格,不是价值观,而是一个人对某个主题的自动响应方式;是内在“预设反应”的集合体。有人一谈到...
01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以为那一念之间的判断,来自个人价值体系。可如果把那一刻慢放回看,会发现,真正推动你点头、转身、附和、保持沉默的,其实是“别人都那样”的集体氛围。从众,不是一个懦弱的标签。它不是谁品格上的瑕疵,而是一种带有进化逻辑的生存本能;是人类在群体中,出于对排斥与孤立的恐惧,为了保护自己“不要被放逐”的一种自动反应。曾有一项实验,在一...
01有些时候,人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不能承认自己错了。不是因为逻辑卡死,也不是因为脸皮太薄。而是心里有一个更深的系统在悄悄运转,它会在我们犯错的那一瞬间启动一种机制,叫作:认知不协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心理的自保反应——当我们已经投入了情绪、金钱、时间甚至人设在某件事上,我们的大脑就很难允许这件事是“错的”。因为一旦它是错的,就意味着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
01真正改变一个人信念的,不是逻辑,而是立场。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态度,就很难再回到那种全然中立、慢慢分析、反复权衡的状态。你以为你还在“思考”,但你其实只是不断地在为“我是谁”这件事辩护。情绪的起点,往往不在真相,而在归属。很多时候,一个人不是因为看清了才认同某个观点,而是因为他认同了某个人,于是默认他所说的就是“对的”。我们并不会像想象中那样,先经过一系列独...
01有一种疲惫,不是因为太忙,也不是没睡好,而是整个人像被一股看不见的力,慢慢耗尽。你嘴角有笑,行动上也没有出错,可一到夜晚,身体像松开了某个机关,情绪便开始翻涌。不是伤心,也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说不清的、带着火的东西在心口翻烧。那不是别的,是愤怒。一种你很久没表达、也不敢承认的愤怒。它没哭出来,也没砸出来,而是潜伏在你的每个决策里,每次拖延里,每次“我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