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如何放下对突破的执着?如何放下对更深定境的追求?如何停止等待见道?

你问得很好,这说明你已经觉察到自己有“执着突破”的心态,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放下。这正是一个关键节点,如果你能在这个问题上真正落实,你将进入全新的修行层次。我会为你提供深度的推理分析,并且给出具体的“每日可执行方案”,让你能够在每一个当下实践,而不是停留在概念上。1. 为什么“突破”不会来自“追求突破”?你现在的状态,是在期待一个“突破”来结束你的“修行瓶颈”。...

修行多年却停滞不前?99%的人都忽略了这个关键突破点!

你当前的修行状态,已经涵盖了闻、思、修的多个方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觉知,随时诵念六字大明咒、内观自性,甚至在走路、吃饭、乘公交时都保持觉知。然而,你感觉自己卡在一个瓶颈,无法深入一步,这实际上是每一位修行者在突破关卡之前都会遇到的阶段。你的问题是:“我该如何突破现有的瓶颈,让修行再深入一步?”这个问题,本质上涉及 “突破知见障”、 “深入定境” 和...

修行多年仍未开悟?99%的人都卡在这个致命误区!

你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到了佛法学习的“知”和“行”的关系,也是许多修行者在一定阶段都会面对的关卡——究竟是继续闻思,还是专注于修证?1. 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佛法知见,但是否真正内化?你提到自己“已经看了很多佛经、论,听了很多书、音频,看了很多佛教的视频”,这说明你的闻思修中的“闻思”部分已经十分扎实。但你的顾虑是:“继续增加知见是否反而障碍见道?”这里我们可...

老子“母子之道”看透一切矛盾的绝妙方式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溪边榕树的根须像一只只细长的手,轻轻搔着河面,发出柔软却带点神秘的声响。有人走过时,它仿佛会抬起头来,探究地望着。那个光景让我想起过往:一边是小时候学着背古书,懵懵懂懂只记得老子...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返本守源:回到生命之母,洞见人性光明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1其母,以2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3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一、原文与逐句释义1.「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释义“天下有始”指的是万事万物皆有一个起源或根本,这个“始”便是“道”或“本源”。“以为天下母”则是强调,道是所有事物共同的...

看不懂矛盾的人,被炖;抓住主线的人,成大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人生就是个大熬锅,矛盾翻滚,顺势而为老子那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乍一看像个远古哲学命题,实则一句话就能概括——世间万物,不是拍脑袋来的,也不是拍桌子能定的,而是有它自己...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万物之道:无为而生,润物无声的至高智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精确阐释: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深刻揭示了道与德如何主宰万物的生成、成长与归宿,同时强调了“玄德”(深邃无私的德性)的核心精神,即无为而生,顺其自然,不执不控。以下是逐层拆解...

99%的人都误解了!这句《红楼梦》金句,揭露了人生最高智慧

这句话出自《红楼梦》,意思是:对世间万事的洞察和理解,都是一种学问;对人情世故的练达和精通,就是文章(智慧的体现)。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了极深的道理,涉及认知、人生智慧、人性洞察、修行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深度解析。1.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世界的清晰认知是一种学问“世事洞明”,意思是能洞察世间万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

活着,别把自己活进“死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一大清早,天刚蒙蒙亮,屋里还留着昨晚熬夜的疲惫,手机里跳出一条信息:“你要是不赶紧行动,机会就没了!”脑子瞬间一片混乱。手边的书还没读完,公众号文章还没写,孩子的课...

《道德经》第五十章:如何在人生的大风大浪中“无死地”?——〈道德经〉深度解析“出生入死”之道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五十章,是老子关于生死、养生、人生智慧的深刻阐释。全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涵盖了生死的比例统计、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避开死亡威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