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命,是褚时健活完一生唯一的底色。很多人说他是传奇,说他九十一年走过的是别人几辈子都不敢想的弯路。可他大概自己不会这么看。他不是奔着什么“传奇”去的,他只是习惯了,一件事摊到眼前来,就必须弄明白它,就必须扛下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他心里有一股拧着的劲儿,往后退一步都不舒服。我反而觉得,那些他不声不响过掉的年头才最真实。他十五岁做酒,半夜要看火,要看水,...
35岁以后,人生若无体系就像没有支撑的风筝,随风飘荡,随遇而止。很多人到了35岁,才猛然察觉自己虽然辛苦工作,但始终停留在原地,因为没有一套真正能支持人生成长的认知结构。这不仅是一份职位、一项技能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逻辑没清晰梳理。首先你必须意识到,自己究竟处在哪个认知阶段。正如邓宁‑克鲁格效应所示,很多人在最开始时其 实“不知道自...
靠存款提前退休,只是换了一种焦虑的姿势。我认识的第一个“提前退休”的人,是我大学同学的妈妈。那时候我们才刚毕业,她已经48岁,说是存够了钱,不想再被老板气得血压飙升,也不想早晚高峰跟年轻人抢地铁。她说要“好好享受生活”,买了一大堆保健品和手工皂,还报了一个插花班。起初她看上去很满足,总是穿得干干净净,骑着小电驴在小区附近转悠。但一年后,我同学说,她妈妈又回去...
真正变强的人,往往是从不再神化他人开始的。有时候我想,一个人开始变得坚定,不是因为他忽然拥有了多少资源或技能,而是他终于敢于直视那些曾经让他仰望、跪拜甚至怀疑自己的幻象。所谓“祛魅”,听起来像个理论词,其实更多时候,是个沉默的转折点——你开始把人还原成人,而不再当他们是你的参照系。以前我会特别在意别人过得怎么样。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刚拿到的offer,有人刚从国...
清晨睁眼的那一刻,是否能起身,决定了这个人能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每天醒来,我其实都知道自己该起床,知道太阳已经洒进屋里,知道世界已经开始转动。可我还是赖着,一边恨自己,一边又觉得“没关系,再睡五分钟”,结果常常一睁眼就过去了一小时,整个人像掉进了一个不属于我的时间缝隙里,像是被生活落在了后头。我以前总以为,起不来床是因为太累,后来才慢慢明白,那种挣扎其实不只...
情商最高的修养,是安静地退出别人的人生布局。这个道理不是忽然明白的,而是被很多次的失望磨出来的。你看一个人掉进泥潭,伸手去拉,他却觉得你是在打扰;你替他想得太多,他却反过来责怪你不该多嘴。说到底,那不是你应该伸进去的事。不是你没用,是你压根不该出现。有些人总以为善良就该没有界限。看见谁过得不顺,就替他焦急,帮他奔走,甚至自掏腰包也要出手相助。但很多时候,那份...
写作拯救了那个极度被压抑的内向自卑少年,让他终于有了存在感和人生出路。从一开始,他就不是擅长社交的人,更不是擅长说话的人。家庭里没有那种会说话、会讨人喜欢的一族,他被贴上“憋臭蛋”“不中用”的标签,从小就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每次家人聚会,他就想藏在角落里,希望没人把目光投到自己身上。那种时候,长辈要他敬酒,他要说祝福,我只想赶快结束那几个小时——哪怕那祝福可...
真正有底气的孩子,从不靠讨好换友谊。那天只是顺口一句,提到可以让她和R一起上网球课,我没料到她反应会那么坚决。她说不想。语气没有波澜,可眼神透着一种罕见的坚定。那种语气,像她心里早就把什么事情想清楚了,剩下的只是通知我一声,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争取理解。她说:“妈妈,我不想和她一起打球。”我问她为啥,毕竟前几天她们还在对方家玩得挺开心。她想了想,说:“她不是...
中年断亲,不是决绝,而是终于允许自己喘口气。她没有想过要跟谁彻底决裂,那不是她的性格。她一贯做事周到,做人留情,甚至有点怕场面僵。但五十五岁那年,她第一次对自己说,不回去了。没有通知任何人,没有解释理由,也没有发朋友圈。只是关上了行李箱,把春节假期留给自己和女儿。她说,那一刻,不是解脱,是空白。像一个习惯性忍耐的人突然松手,才发现自己其实早就没有力气。她过去...
婚姻不是尽早完成的人生任务,而是一个必须慎重选择的亲密共谋。在县城工作的女孩,大多看起来平稳,生活规律,收入稳定,父母安心,但其实没人比她们更清楚自己是被困住了。困在体制,困在亲戚的眼神里,困在饭局上的催婚声里。困得太久,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挑了,是不是再不嫁人就没人要了,是不是所谓“精神共鸣”其实是奢望。但也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在等精神共鸣。也有人第一面就想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