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用五年级也能看懂的办法,把三道题一步一步讲清楚。——题目1计算:1/2 + 1/4 + 1/8 + 1/16 + 1/32 + 1/64想法:把它们都换成分母 64 的分数,这样好加。1/2=32/64,1/4=16/64,1/8=8/64,1/16=4/64,1/32=2/64,1/64=1/64。把这些相加:32+16+8+4+2+1=63。所以总和...
父母的老去,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我们在外奔波,盯着远方的高峰,想着飞得更高一些,再高一些,却常常忽略了,家中父母正一天天走向迟暮。文章里的作者,以故乡好友父母的故事为起点,把一代人共同的盲点揭开:我们以为父母总会在那里,以为他们的健康与笑容理所当然,以为有“以后”可以慢慢陪伴,但事实是,人生从不等人,父母的衰老和病痛从来不会为儿女的梦想延缓半分。于是,这篇文字...
一个孩子的童年若被过早透支,长大后很难拥有完整自由的人格。我总觉得,童年应该像一片草地,孩子能在上面随意奔跑,能摔倒,也能大笑;能出神地看天上的云,能用手捧一把泥巴。当童年还是童年的时候,孩子有力量去试探世界,有空间去感受自己。但当童年被过早填满了作业、补习和考试,被父母焦虑和竞争裹挟着推着走,那些原本属于他们的呼吸和自由,被一点点剥夺了。外表上,他们或许成...
教育的未来,不在题海,而在心海。当ChatGPT闯入课堂,闯进书房,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慌乱。有人说它会毁掉孩子的原创力,有人说它会拔高公平的门槛,还有人担心它会让教育彻底失去方向。但这篇文章背后真正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要不要用”,而是“教育究竟为何而存”。如果教育只是记忆知识点、机械做题,那它的价值确实会被ChatGPT轻易替代;如果教育是点燃心灵的火焰,...
孩子的人生不能被完全规划,却能被温柔托底。很多人以为父母的职责,是拿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把孩子的人生路径从小学标到博士,从舞蹈班标到奥数班,再从重点中学画到一线名企。但事实往往更像一个“三体系统”,哪怕起点的偏差只是一粒尘埃,几年之后的结果就能差得天壤之别。你以为孩子会走在你画好的直线赛道上,可他却突然拐了个弯,踏上另一条你从未想象过的路。于是我们焦虑,富裕...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是逼他们奔跑,而是陪他们慢下来。在国内的大城市,父母们似乎都裹挟在一股名为“鸡娃”的风潮里。孩子要报最好的班,上最强的学校,参加最卷的比赛。父母的焦虑从清晨睁眼到深夜入睡,从群里的作业打卡到各种考试排名。但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孩子真的更快乐了吗?父母真的更安心了吗?越来越多的中产父母开始觉醒,他们发现,自己的拼命和孩子的辛苦,并没有换来多少...
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机器,而是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当下很多父母依旧在焦虑:孩子要不要赢在起跑线?要不要补习、刷题、学编程、学金融?他们望着未来,心底隐隐害怕:社会变化太快,行业寿命太短,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速度太猛,不知道孩子会不会被淘汰。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把未来放到30年后去看,会发现跑道早已不是今天的模样。那时,信息时代会让位于概念时代,理性逻辑会让位于感性创...
教育孩子,打骂也行,接纳也行,关键是你能不能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陷入一种摇摆不定的纠结。有的人相信严格,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打骂能让孩子知规矩;有的人倾向包容,觉得理解和接纳才是爱,让孩子自然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两种方式,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都只是养育路上的一种选择。真正让父母痛苦的,并不是方法对错,而是自己心里的拧巴。打了孩子...
孩子不是我们生命里的全部,只是人生路上的同行人。真正的爱,不是时时提醒和操心,而是放手让他长出自己的力量。当我们第一次把一个小小的生命抱在怀里,心里总会涌出无限柔情,仿佛他的一举一动、一声哭笑,都紧紧牵住了我们的心。于是,提醒变成了习惯,操心成了日常:冰箱门要关好,垃圾要带下去,饭要吹凉再吃,作业要按时完成。我们把这当作爱,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在这背后真实的感受...
读书是普通人翻越高墙的唯一阶梯。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能坐进神舟飞船,飞向星辰大海,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让人心头一热?因为我们都明白,这并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一步一步用读书铺出来的路。桂海潮,一个云南施甸县的少年,每天点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每天背诵到黄昏,最终从贫困县走进北航,再走向太空。他的成功让人惊叹,但更让人震动的是,那背后的逻辑:读书,能让人跳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