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累得不行,其实是被自己的习惯和面子绑住了。这一趟去以色列,看似只是一次短暂的出行,却像是一面镜子,把我们的日常映照得格外清楚。刚到那片土地时,第一眼的感受很平实:食物简单,房子朴素,街上鲜见奢侈品广告,车子也多是耐用型的日韩品牌。人们吃地中海饮食,穿着各随其便,生活里没有那么多要向别人展示的华丽。这样的简单,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而是因为他们不觉得复杂...
房子不是人生的根,而是人生的一个果。小时候,我们常常被灌输一种观念:长大了要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工作,这才算是安稳的日子。这观念像一条看不见的绳子,从父母的眼神、邻居的闲谈、社会的舆论里,悄悄地缠在我们心上。于是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想着攒首付、背房贷,好像那是成人世界的通行证。可随着时代的风向转变,我们发现,这条绳子其实并不必绑在每个人的身上。买房,并不是人...
有些路走到一半,才发现风景变了。在这个人人都爱看“高光故事”的时代,我们总习惯用一条直线去想象别人的人生——最好是一路向上,没有波折,最好是考上名校、进大公司、成行业精英。可生活从不按教科书出题,它常常在你意气风发的时候拐个弯,把你带到完全没想过的地方。彭高唱,这个曾被称为“北大校花”的姑娘,曾经的履历亮得让人睁不开眼,从小一路保送、成绩优异、才艺满分、舞台...
痛苦并不总是坏事,它常常是清醒的代价。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比上一代更早感到世界的沉重。前辈们回忆起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常说那是拼劲最足、希望最多的年纪;可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个本该无畏的年纪里,却提早感受到了疲惫和倦怠。有人将其归咎于“抗压能力差”“吃不了苦”,但若细细去看,就会发现,这种痛苦的源头并非软弱,而是早慧。他们更早看到了世界的真相,更早理解了运转的逻辑...
有些人批评的,其实是他们不懂的东西。在这个声音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奇怪的是,人们的容忍度反而变得越来越小。一个电影、一段故事、甚至一句台词,只要触动了某些人的情绪,就会被直接扣上“有害”的帽子。就像这次《辛德勒的名单》遭到的差评围攻,那些给它打一星的人,并不是因为真的细读了影片的内容、分析了它的价值,而更多是出于一种情绪性的对立。电影本身讲的是一个德国人,在最...
有些真相看透了,心就能安下来。人活一世,总要在光与影之间行走。有时候,我们羡慕那些高处的人,以为他们坐拥财富、权势、荣耀,日子一定比谁都舒坦;可当帷幕被拉开,我们才发现,那些耀眼背后的角落,常常是幽深的黑影。电影《坚如磐石》像一面镜子,把权力与金钱交织的世界照得分外清楚,也把人心的曲折与人性的裂缝放在我们眼前。这不是一部只讲故事的电影,它更像是一堂课,一堂关...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从来不是一纸合同就能解决的事。一桩事情闹上热搜,往往不只是因为当事人是谁,而是因为它映照了许多人的日常处境。孟羽童与董明珠的事件,看似是一个员工与老板的分歧,实则是无数职场关系的缩影:员工能否在职期间兼职?老板该不该容许?有人很快站队,非黑即白,仿佛只要辩出谁对谁错,就能盖棺定论。但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平面的画。孟羽童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
钱,是多数选择的底气。许多人以为,生活里的左右为难,是因为眼前的选项都不够完美,于是陷入犹豫与拉扯。可当你真的走过一段人生,才会发现,多数的“选择困难症”只是因为兜里的钱不够,实力尚未到位,能够承受的极限太低,于是反复权衡,不过是苦苦在自己有限的圈子里找平衡罢了。年轻时,我也曾为了几百块钱的差价翻来覆去地算账,买东西要比价三家,吃饭要掂量预算。那时候的选择,...
有些争吵,并不是因为那件看得见的东西,而是因为那些看不见的裂痕。一个鸡蛋,不足以掀翻一桌菜,但它能让积压多年的委屈找到出口。当话语一次次在刀锋上割过,尊严被当众碾碎,那一刻,人不只是生气,而是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已经失去了位置。于是,压抑多年的情绪,如同暗河破堤,席卷了整个餐桌。婚姻中最让人窒息的,并不是贫穷,而是冷漠与轻蔑。钱少的时候,两个人若能相互体谅,尚...
在故乡未曾回响的那一端,我们奔赴着远方,以为靠近了梦想;在城市灯火阑珊处,我们沉默地活着,以为这就是成长。直到我们某天,打着“回家看看”的旗号,走进了熟悉的巷子,抬头看见旧日屋檐下晒着的腊肉与秋阳,闻到饭菜香夹杂着洗衣粉味道的空气,那一瞬,才意识到:心里的那条河,一直未曾干涸,那叫归属。《故乡,别来无恙》以温柔缓慢的方式,替我们诉说了许多“不能说”的情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