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推着你往前走的,往往不是光鲜的优点,而是那些让你难堪的缺点。人们常常把“穷、丑、自卑”看作人生中避之不及的三样枷锁,但粥左罗却把它们当作20岁时最锋利的三件武器。若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种转换的本质,不是世界改变了,而是心境改变了。一个人能否走得远,不在于先天起点,而在于他怎样与这些“不完美”共处,怎样把不幸转化为成长的燃料。穷,意味着你没有可依赖的背景...
活过两次生死的人,会比别人更清楚活着的重量。王青的故事,其实回答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好好活在当下。她的人生两度徘徊在生死边缘,一次是尿毒症的毒素侵入大脑,她在幻觉中看见自己化作大蜘蛛,冷眼俯瞰脆弱的肉身;一次是放弃透析后濒临窒息,用尽力气喊出“去透析”。她都活了下来,又在中年尝尽另一种生死——挚爱丈夫的突然离世。别人眼里,她似乎是坚强、乐观、...
要想靠个人IP赚钱,第一步不是做内容,而是换脑子。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并不复杂:如果你依然用月入五千、一万的思维去琢磨如何年入百万,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因为思维模型的高度,决定了你能否看见更远的目标。粥左罗用一个学生考大学的比喻点醒人心:一个只规划考二本的人,不会意外考上985。这句话扎心,却极其真实。为什么在当下要反复提醒?因为这个时代的机会,往往就在眼前,只...
人生真正的底气,不是忙碌,不是拼命,而是松弛。有人说,现代人的状态像一只全身竖满了刺的刺猬,计划被打乱就焦躁,目标没实现就焦虑,别人超越了就心慌。可若仔细想想,人生从来不是我们握紧拳头就能掌控的。证件过期赶不上飞机,项目临时被打断,身体突然生病……变化总是比想象来得更快。真正能安顿自己的,不是死死掌控,而是放下控制的执念,用一种松弛的姿态接住一切。松弛感,并...
相信自己能改变,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会变。一个从行政助理裸辞的人,一个因为窘迫而不敢在母亲面前开口的人,一个连4000块工资都不够花的人,却在一年之内,用写作开出一条全新的路。她靠写作在30天里赚到7000多元,还在年底升职加薪。故事里没有奇迹,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从焦虑到尝试,从迷茫到突破的过程。读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无数普通人面对生活压...
真正的知识不是被演讲出来的,而是被活出来的。曾经,每到跨年之夜,罗振宇、吴晓波这些名字几乎是知识市场的灯塔,人们抢着买门票,守着屏幕等待金句。那时的他们,像是时代的领航者,仿佛只要跟随他们的节奏,就能窥见未来的路径。可如今的境况却截然不同,观众不再为那些铺陈的案例、精心雕琢的段落鼓掌,不再转发刷屏式的金句。时代仿佛在提醒:空洞的言辞和漂亮的修辞,已不足以安放...
日子越低配,心才越自由。很多人以为幸福要靠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更亮的车灯来装点,其实不然。我们常常被市场的喧嚣牵着鼻子走,明明只需要一件衣服,却买下整柜;明明只想安稳住下,却拼命追求更高的层级;明明渴望心灵的自在,却被无数的“必须”压得抬不起头。文章所提出的“低配生活”,不是让我们放弃追求,也不是叫我们退缩避世,而是提醒我们:把繁复化为简单,把欲望化为节制...
哲学如果只留在课堂里,就会慢慢失去它真正的力量。当一位大学教授走出讲台,走向短视频平台,他的行动里藏着深深的疑问:知识要怎样才能真正触摸到人心?文章讲述的是苏德超教授从课堂到短视频的转变,这不是简单的跨界,而是一场自我修行式的探路。他本可以安静地教书、写论文,过着象牙塔里的生活,但他看见了一个更广阔的现实:学生毕业后离开,思想可能也就消散;而屏幕那头的人们,...
比别人过得好,不等于你真的活得好。从小到大,我们常常被一种隐秘的比较心驱使着往前走。考试要比同学分数高,工作要比同龄人职位高,买房买车要比亲戚朋友更体面。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动力,推动着人一步步努力,往上攀爬。可真正爬到某一个台阶时,你会发现心里仍旧空落落的。因为“比别人好”是一口永远填不满的井,今天超过一个,明天还有无数个。若是把幸福建立在这种比较上,永远只...
做人有时候要“傻”,因为傻里藏着生机与勇气。年广久去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惋惜一个企业家的谢幕,而是再次想起那个被叫作“傻子”的名字。傻子瓜子,傻子商贩,傻子富翁……在时代的波涛里,他三次入狱,三次被邓小平点名保护,他的一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的曲折与突破。为什么人们至今仍要谈起他?因为在那片陌生的荒原上,他是第一个不怕“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