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Diary日记#015

我有个堂妹,她曾有段初恋。在恋爱的那些年里,据说蛮幸福,差点就结了婚了。后来传出两人分道扬镳了。众皆愕然。等我了解了分手的前因后果之后,理解了。我堂妹从小比较娇惯,至少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的,我幺幺看她看的疼,不舍得吼她,打她,容忍着她。可后来跟她聊,似乎也不全这样,她爹确实对她好,那是她爹性格本来就好,好人,对谁都好。可她妈不是,不听话会掐她,吵她,据说上学...

刻意观察力训练:我家门口那棵枣树

印象中是一棵杏树来着,刚落笔准备写它的时候,一个念头升起:那是一棵枣树。待我想想,枣树?杏树?杏树?枣树?嗯!应该是枣树。为什么呢?我记起来,杏子树似乎在新屋东侧。沿着小路朝上走5米样子,那是一片还算平坦的菜地。常种的有辣椒、韭菜、葱、大蒜、洋葱、萝卜、四季豆、黄瓜、南瓜、茄子、海茄(西红柿)、紫菜、筒白菜、莴笋、茭果子、魔芋、洋芋,还有西瓜。杏子树就在那片...

296读《论持久战》,抗战秘辛:8年血战,中国人民和各政党如何在残酷战争中逆境崛起?

(四○)中国人民在这样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间,将受到很好的锻炼。参加战争的各政党也将受到锻炼和考验。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能够克服。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中国人民在8年长期而残酷的战争中得到的锻炼1. 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抗...

295读《论持久战》,震撼揭秘!抗日战争残酷真相:中国如何以血泪赢得最终胜利

(三九)这样看来,战争的长期性和随之而来的残酷性,是明显的。敌人不能整个地吞并中国,但是能够相当长期地占领中国的许多地方。中国也不能迅速地驱逐日本,但是大部分的土地将依然是中国的。最后是敌败我胜,但是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的残酷性抗日战争的残酷性体现于长时间的战争、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广泛的破坏。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方面的军队...

294读《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的逆袭秘笈!中国军队如何在第三阶段绝地反击,打败日军?

(三八)第三阶段,是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收复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国自己在前阶段中准备着的和在本阶段中继续地生长着的力量。抗日战争的第三阶段是中国军队的反攻阶段,这是中国军队通过前期的战略防御和持久战,积累力量并在最后阶段进行战略反攻,最终收复失地的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收复失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在前阶段中的准备和本阶段中继续生长着的力量。一、抗日战...

刻意观察力训练:那棵香椿树

香椿树,有的地方叫春天。听起来无比喜庆、舒服的名字,春天,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欣欣向荣。当我想到这几个词的时候,满脑子的和风习习、碧意盎然,还有鲜花盛开。一片片好看的金黄的油菜花地,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还有山那头披在山岗上的粉红粉红的映山红披肩。想一想,就香气扑鼻而来,满心满坏的郁郁葱茏。好怀恋的小时候的春天啦!在山涧里,只闻李家炊烟,覃家狗吠叫,还有张...

贫穷的本质Diary日记#014

花个小时听完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我选择了3倍速来听。我本意是听听作为个人的贫困,它的本质在哪里,如何突破这些捆缚,实现财富跃迁。听完了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是给政策制定者或者扶贫的团体,看的。这倒无所谓,我现在读书的策略,就是泛读,逮着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扩大自己的视野。下面是这本书的核心知识,一本17.8万字的书你可以2分钟读完,划算的很...

293读《论持久战》,战略相持,最黑暗的黎明我们需要什么?

(三七)第二阶段,可以名之曰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一阶段之末尾,由于敌之兵力不足和我之坚强抵抗,敌人将不得不决定在一定限度上的战略进攻终点,到达此终点以后,即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以组织伪政府的欺骗办法据之为己有,而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着顽强的游击战争。说到核心点,日本胃口太大,第二中国地...

292读《论持久战》,毛主席的神预测,一切如他所料

(三六)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至欲完全占领粤汉铁路和西兰公路,将经历非常危险的战争,未必尽能达其企图。毛主席在分析敌人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将三点联系起...

291读《论持久战》,总目标下的实施框架,做事必成之法

(三五)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结论、目标已下,接下来自然想到的问题,那么怎么执行以达到那个结论、目标。这里有两层疑问,第一总的框架是什么,第二具体的实施手段是什么。对于毛主席来说,他只需要指出第一层,第二层所包含的内容太过于丰富,涉及的人力、物力太过于庞大,他一个人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