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责任感强的人。”
“我是个适合照顾别人的类型。”
“我不能让别人失望。”
“我从小就懂事。”听起来这些好像是你主动选择的角色,但它们未必是出于你的自由意志。它们更可能是在一个特定关系里,你被训练成的样子。你没有选择成为这样的人,你只是选择了在不被抛弃的前提下,活下来。你以为你选择了这些角色,其实你只是认领了那些被重复期待、被反复奖励、被潜移...
人类最大的幻觉之一,就是以为给事物起了名字,就等于理解了它,以为可以描述一个状态,就等于能控制它。但你越是走近“语言”这个工具,越会发现它的边界感:它能说的很有限,但它让你误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你以为你说“我焦虑”,你就抓住了焦虑的本质。你以为你能把人分成“亲密”“冷漠”“有毒”,你就理解了他们的全部。但其实你只是在把某种你无法承受的不确定感,装进一个词里,贴...
当情绪涌上来的时候,我们常常以为:“我生气了”“我焦虑了”“我想哭了”。语气笃定,仿佛这就是事实本身。但如果你肯稍稍把目光从情绪本身移开,去看它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升起的,就会发现——你并不是那个制造情绪的人。你只是第一个认领它的人。情绪不是你创造的,它是你被“触发”的当某人说了一句话,你感到愤怒;当某个工作任务又延期了,你感到烦躁;当你一个人独处久了,你开...
问:那个小小的我他也是一片好心啊,也是因为爱啊,想保护自己,让自己肉体不受伤害,让自己心灵捕受伤害,所以他构建一个壳儿,这个壳儿叫“我”,他给这个壳儿设定了很多很多的边界,这不让做那不行,那些都是警戒线,目的就是让自己时刻警觉着不要触碰那些边界,因为有危险,但正是这些边界让“我”变得很小(心眼小,眼界小,格局小,占有欲强),或许我孩子的占有欲强也与此有关,因...
问:是不是小时候越不被允许的孩子,长大后我执就越重,因为他感觉他不安全,他感觉他要自己小心翼翼的维护一个小小的我,然后严丝合缝的保护自己,然后就会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感觉危机四伏,感觉心惊胆战,就会玻璃心?而一个小时候被温柔的允许的孩子,他就没有那么强的我执,我就会大,就不会那么的自私,那么的自我保护的屏障特别重?答:小时候的我们,其实很少真的懂什么是“我执”...
问:我确实看到了,其实我的反感、愤怒情绪的爆发,不是当下这个事儿本身,而是这个事儿触发了过去那个不被允许、压抑哭泣、暗暗恐惧、小心翼翼、敢怒不敢言的小小的我在用这种情绪的爆发来表达他自己,来告诉现在的我,我在这里,请你看见我,允许我,爱我,这是真的。答:那一刻你真的很生气。不是因为一个辣椒掉进了瓶子,也不是因为他又一次没听你的话。而是有个什么东西,从你身体深...
问:我又反思了下。孩子的这个令我反感的行为确实照出了那个压抑自己,不被允许,一点小事就会被吼叫被打的小小的我,恐惧的瑟瑟发抖,感觉自己很孤单、无助、无力,所以当我有孩子的时候,尽管我的这种习气也在他身上爆发了,甚至狠狠的揍他,但是我也在小心的不要让自己太过于严苛,也不让自己对他太过于求全责备,对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宽容,而不是像我小时候一样,必须考第一,否则就...
问:我的确是很恶心别人用手拿,从内心底升起的恶心,所以我自己会尽量避免用手。规则不遵守我也会生气。我也想被认真对待。脑子里突然想起一个声音,是不是因为我小时候被父母控制太严,这不让让那不允许,是不是我内在的不被允许的一种外部显化呢?然后遇到我孩子的时候,我也就会这不让那不让。当然我希望孩子听我的话。这貌似也是我的小时候跟父母关系的一种重现,他们让我听话,并且...
问:刚刚老大吃节节根,挑起来一根发现上面有个辣椒,就用另外一只手把它拿下来然后又扔进了瓶子里,我看到了,很生气,我反省了下,生气来源:1.我以前多次给他讲不要用手拿食物,拿完不洗手,蹭的到处是,更不能容忍的是将手捡出来的东西又扔进食物罐或者盘子里,可是他压根没将我的话放在心上;2.我心里对这种行为定义为不讲卫生,且不顾他人感受,所以内心就特别反感。请帮我分析...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那个决定方向的人,是那个真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做出选择”的主体。你说,我决定换一份工作。我决定分手。我决定创业。我决定再忍耐一下。但如果你把这个“决定”的过程慢放回看,会发现一件令人颤栗的事:那个“我”,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创造什么。你只是认领了一个选项。换句话说,你以为你是导演,其实你只是接过了早已写好的剧本,念出那句“我决定”的台词。这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