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招数能赢一阵子,但想赢长远靠的不是一招鲜。江湖上,单凭一把剑、一招式,也能闯出名堂。但那是少年意气的快意江湖,不是经年累月的沉稳大业。小公司用“一招鲜”,就像小船借风破浪,只需找到一阵合适的风,就能抵达近岸的胜利;大公司若还抱着“一招鲜”的心态,则像巨轮只依赖单帆,风向一变,就可能失速甚至倾覆。规模越大,面对的海域越广,风浪越多,想长久航行,就必须在架构...
心若立在长远处,脚下才走得稳而深。我常想,真正的基础研究,不像筑一座快见成型的房子,更像是在黑夜里种一片林子。你手里握着种子,脚下踩着荒土,四周看不到任何建筑的轮廓,甚至风吹雨打还会让你怀疑,这些种子能不能发芽。可是,只要你懂得它的价值,就不会急着要在一年里看到森林。那些潜心做纯理论基础研究的人,正是这样的林中种子播撒者。他们在书桌前,或在实验室的灯下,不为...
手里的火要先烧旺,才能点亮四周的灯。修行的路上,我常看见有人一手抓十样事,结果每一样都没握紧;也有人只紧紧抱住一件事,却因周边的枝节干扰,终究被拖得气喘吁吁。世事如水,方向不定,但生存有其规律:先保住核心的火,再放开周边的枝叶,这样既能保住温度,也能腾出手来布置长远。所谓“聚焦核心,放开周边,使现有质量生存”,其实不只是企业的生存策略,更是做人、做事、修心的...
老水若不换,就会发臭,制度若不动,就会衰败。我见过太多看似兴盛的组织,忙碌得如同春蚕吐丝,却慢慢在自己的茧里憋闷到窒息。人们在里面拼命工作,却不知自己是在原地转圈;规则越来越细,流程越来越多,人人被捆在位置上,渐渐只顾保住手里的那点小利益,没了看远方的眼睛,也失了往前走的脚力。这就是内卷的根——大家不再向外拓展,而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争夺微薄的资源。循环的改革,...
人待在一个地方太久,眼睛就会忘记远方的颜色。修行中,我常感到一个人若总是踩在同一块石头上走路,脚底会被磨得极熟,可眼中却会渐渐失去山川的全貌。干部也是如此,若在同一岗位、同类岗位待得过久,没有新的视野和思维突破,便会陷入一种“看似忙碌”的停滞。外表上,他们可能依然在处理事情、开会、写报告,但内里早已如水缸里的水,不再有活泼的涌动,只有缓慢的蒸发。这种状态,便...
真打过仗的人,走路的眼神都不一样。我见过两类干部。一类是纸上得来,擅长在会议室里陈述方案,言语流畅,逻辑严谨,却从未在风口浪尖上迎面接过一阵子弹;另一类是亲身涉过险滩的人,他们或许言辞笨拙,但看着局面时,总能在关键处稳住阵脚。这种差别,并不在于聪明与否,而在于经历的火候不同。火里出来的人,心更沉,眼更准,手更稳。干部的提拔若以“上过战场、开过枪、受过伤”为优...
遇到变化不慌,是因为人心稳如山。在修行中,我常体会到一个道理:世界的变化,本来就是常态。天上的云一刻不曾停过,海面的浪从未按一个节拍来。若我们期待外部环境永远不变,那便是逆水筑坝,迟早溃决。真正的智慧,不是企图控制变化,而是找到那些在变化中仍可依赖的“定”,让这份定像山脊一样托起整个局面。干部队伍,就是这样的山脊。干部的稳定与激活,不仅是组织的骨架,更是应对...
走过的路不会完全照亮下一段路。我见过不少人,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漂亮的成绩,就像攀上一座山顶,以为往后的山峰都能用同样的脚法踩过去。可现实很快告诉他们,新山有新路,新路有新险,过去的经验虽然是宝贵的,但若拿它当成唯一的地图,很可能会把自己带进死胡同。成功的滋味是甜的,可甜到心里,就容易让人误以为甜是永恒的味道。其实,它只是那一程的馈赠,不是下一程的保证。成功有...
凡事做到最好是修行,乱用力气才是浪费生命。在山间静坐的日子里,我常想到“精益求精”与“内卷”的差别。二者在外形上有时很像,都有人拼尽全力去追求某种极致;但在本质上,一个是向上的螺旋,一个是原地打转的圈。工程领域的精益求精,像是打井取水,从浅口一尺尺向下,直到清泉涌出,不仅解渴,还滋养四方;而内卷则像是在干涸的地面反复刨土,挖得再深也没有水,徒耗了力气,尘土却...
一潭死水最怕风平浪静,活水反而要有冲撞才清。我曾看过一条溪流,初春时雪水融化,山石阻拦,水与石撞击出白沫与声响。有人说这样的水急,容易冲坏河岸;可到了夏末,溪水缓慢无波,岸边渐渐生出青苔,水底也开始积下沉淀。那一刻我明白,静固然有它的安详,却也藏着衰败的种子;动虽有冲击,却能让水保持清澈与生命力。一个组织、一个文化,也有这样的规律。华为的文化被比作一条单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