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凌晨一点半,我在微博热搜看到一句话:双11成交额突破3723亿。数字像炸弹一样砸进脑子里。3723亿,这是怎么一个天文数字?人们在键盘上点点点、支付、付款,买买买,快递、拆箱、晒图,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参与这场狂欢。可在那背后,有什么被消费主义掏空了?3723亿,是阿里官方在2020年11月11日零点30分时发布的一个阶段性成绩——从11月1日0点算起,累积...
凌晨两点,北京的风灌进小区的缝隙,像一阵嘶哑的叹息。便利店的灯还亮着,一个穿工装外套的男人蹲在马路边,手里捏着签完合同的购房协议,纸张被汗水打湿,指纹印得模糊。他点了根烟,火光一闪,眼眶通红。朋友在电话那头问他:“哥,你不是挺高兴的吗?怎么哭了?”他说:“我不是难过,是心疼。”他心疼自己,也心疼那些像他一样,在北京买房的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这行干了八...
夜色刚刚拉开帷幕,一条新闻在屏幕上炸开:李亚鹏再次官宣离婚。微博视频静静播放,“我们已于早些时候办理了离婚手续,孩子跟随母亲生活,由双方共同扶养。”这句话,既像终结句,又像打开另一个未知章节的开端。有人说这是中年人的一声清醒:在能力之外承重,于人力之下谋事、成事。那一刻,我坐在灯下,盯着手机屏幕,脑海里闪过一句古话:“人力有道,天道无情。”成年人的世界,从来...
那天早上,北京的天阴得很沉。福田公墓的山坡上,雾气像一层薄纱,笼着那面新筑起的花墙。几百束鲜花从不同方向送来,有白菊,有康乃馨,也有从台湾带回来的兰花,层层叠叠,像一堵会呼吸的墙。人们站在那面墙前,没有人说话。风吹过,花香掠起,像时间的气息。那面墙下,躺着吴石。七十五年过去了,这个曾经在敌人心脏中传递情报的男人,终于被看见。吴红站在人群的后面,手里拿着一束百...
凌晨一点的高铁站,灯还亮着。一个背着行李的年轻人,拖着箱子往出站口走,脚步不快,但也没回头。车票上的终点是杭州,可他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在去“生活”,还是在逃。外面风有点凉,像极了他内心的那句没说出口的话——“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选对了城市。”你有没有发现,到了某个年纪,换城市这件事,突然变得慎重。不是因为胆小,而是明白,选一座城市,等于选一种命。过去十年,中...
夜雨未歇的凌晨三点,出租车穿过空荡的高架桥。霓虹灯在积水里晕开一圈又一圈的光,像有人在梦里轻轻搅动时间。后座上的男人靠着窗,手指微微颤抖。他刚结束一场十二小时的外卖骑手轮班,手机上跳出一条视频推送——一个同龄的创业者刚融资了两千万。那一刻,他笑了,笑得有点酸。 这不是嫉妒,而是一种无法名状的距离感。就像同样是凌晨三点,有的人在高架上拧油门,有的人在写商业计划...
傍晚,山里的风总是来得早。张桂梅站在操场边,看着那些穿着校服的女孩排成整齐的队列,一圈又一圈地跑。天色暗得快,连远处的山影都模糊了,可她仍没有吹哨。那一刻,她的眼神像一根拉满的弦,紧到发亮。而在几千公里之外,清华的校园里,刘瑜推开窗,看见晚霞映红了钟塔的玻璃。她的女儿在房间里写作业,耳机里放着轻快的音乐,桌上摊着一本《小王子》。刘瑜轻声说:“累了就歇一会儿。...
那天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女孩,穿着回力鞋,喝着瑞幸,手里拿着拼多多的包裹,屏幕上却闪着一句话:“刚拿到offer,月薪两万。”我愣了几秒。因为几年前,我见过一模一样的场景,只不过那时候,她脚上是耐克,手里是星巴克,手机是iPhone。十年间,城市没变,她变了。或者说,我们都变了。很多人以为,消费“下沉”是穷了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那是理性觉醒的标志。曾经,...
那天夜里,我在出租车上,窗外的城市亮得刺眼。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嗓音有些沙哑。他突然问我:“你说,中国这么强大了,对我们这些人有啥用呢?”这句话,像一记轻轻的锤,敲在我脑子里。那一瞬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看着车窗外流动的灯光,想到另一个场景。几千公里外,在深圳的某个车间,一个年轻人正盯着机械臂的运行曲线,调节那根比头发还细的线路。他...
凌晨三点,医院走廊的灯还亮着。那种冷白的光,像是时间的呼吸,安静、规律,却也冷得彻骨。走廊尽头,一个女孩靠在窗边,手里攥着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那句未发出去的留言:“谢谢大家,我真的尽力了。”那一刻,她没有哭,只是轻轻笑了一下。她叫赵上上,B站的ID是“卡夫卡松饼君”。如果你曾经看过她的视频,你一定记得那个总是笑着的女孩。化疗期间还精致地画眉,肺癌晚期还在拍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