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活得更有劲头,就要敢去做难一点的事。人总是习惯停留在舒舒服服的角落里,不愿意走出去。因为轻松,意味着没有风险,没有挑战,也不用承担失败的痛苦。但也正因为轻松,一个人很容易被困在原地,岁月走远,自己却没有走远。文章里说到,成长的真正过程,是不断把那些原本困难的事,慢慢变成简单的事。这句话乍一听平常,可细细琢磨,便如当头棒喝:原来人生最真实的进步,不是别人给...
日子最怕忘记,忘记就会让痛苦和希望一起消散。那一百张照片,像是一面面镜子,把过去三年漫长又短促的时光照了出来。有人戴着口罩沉默前行,有人举着手机在窗台上呼吸新鲜空气,有人推着满满的蔬菜去分发,也有人在方舱医院里抬头仰望那片灯火通明的天花板。无论是封城的武汉,还是被围合的上海;无论是边境的小城,还是广阔的乡村,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无法磨...
路要走得远,有时候得卧倒休息,有时候得匍匐慢行。2022年像是一片深冬,许多人都在寒风里瑟缩,生活压得人透不过气,企业捉襟见肘,个体也只能选择先把身子放低,卧倒避风。那一年,没有谁敢说自己轻松,能活下来就是本事。卧倒,不是懒散,也不是放弃,而是生命在极限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是暂避锋芒的清醒选择。风浪过大时,船若硬抗,很可能被拍碎;卧倒的智慧,就是把身子贴紧地面...
真实的中国藏在县城里,那里有最普通的喜怒哀乐,也有最深的无奈与安稳。我们常常被大城市的灯火吸引,觉得北上广才是现代中国的面貌。可当脚真正踏进县城,会发现那里才是无数家庭真实的生活。县城不像大都市那样冷漠疏离,也不像乡村那般单纯宁静,它夹在中间,既能看见繁华的影子,也能听见土地的心跳。人们在这里生活,带着一点梦想,也带着更多限制。社会关系紧密得让人喘不过气,圈...
科学能让故事更真实,但真实的背后,其实照见人心最深的渴望。看完剧版《三体》,很多人兴奋地讨论彩蛋,说起实验仪器的还原,说起加速器的取景,说起那些藏在镜头里、只有行内人才能一眼认出的细节。有人赞叹剧组是懂物理的,懂得拿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运行数据,懂得在暗黄色滤光的净间拍摄纳米实验,懂得把“不要回答”藏在编码表里。观众觉得过瘾,因为久违地发现一部作品真的把科...
真正不虚度时光的人,往往心里有火,脚下有路。人们读毛泽东过春节的故事时,总会心生震动。别人过年,是烟火团圆、吃喝玩乐;他过年,是办夜校、写文章、建学会、发动群众。表面上,他没有好好休息,实际上,他是在把节日变成人生的刻度,让每一次年轮都刻下奋斗的痕迹。春节,不只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更是一个人检点自身、确定方向的节点。毛泽东之所以被人记住,不在于他天生比别人聪明...
生活最怕的不是苦难,而是忘了如何让自己强壮清醒。冬去春来,新年的鞭炮声仿佛隔绝了过去一年的风雨。街角的灯火,像一颗颗还在跳动的心,提醒我们:再难的日子也熬过去了。可是,当掌声和欢笑散尽,人心又该靠什么支撑?走过病毒横行的三年,人们意识到,身体需要护养,头脑需要滋养,灵魂需要安放。文章提到“运动、读书、思考”,其实不只是习惯的倡议,更像是为每一个普通人的修行开...
心里松一松,人生才会有新的风吹进来。我们活在一个过度用力的时代,人人都在奔跑,人人都怕落后。手机不断响起提醒,工作像无边的漩涡,短视频和碎片化的快餐信息让心静不下来。很多人说自己累,不只是身体的累,而是心灵的累,是那种明知道努力也未必有结果的无力感。于是“倦怠”成了常见的状态,好像空气里都弥漫着它的味道。读到《倦怠社会》,再看到一部部讲“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
生命就是一场不断与自己对话的旅程。怕不怕老,怕不怕49,其实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问题:你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小我们就被数字追赶:十岁要聪明懂事,二十岁要意气风发,三十岁要成家立业,四十岁要担当责任。于是每到一个节点,心里都会发慌,好像过了这一关就少了什么。26岁时哭,是觉得青春的巅峰已过;48岁时慌,是觉得下一站就是不可回头的老去。可等真的走到49,才明...
人心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心里的那点怕意。我想起电影《满江红》上映时,许多人走出影院,眼里闪着泪光,嘴里轻声念着岳飞的名字。其实,观众哭的,不只是古人遭遇的冤屈,而是千年来在我们血脉里回荡的那种问号:为什么忠良会死在自己人手里?为什么明明快要胜利,却要班师回朝?为什么我们最想依靠的人,往往也是最害怕我们的人?这些问题追问到最后,指向的不是一部电影,不是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