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一生为什么会觉得无趣?表面看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深层却是一种意识状态的枯萎。当一个人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好无趣”,其实不是因为生活真的如此,而是因为他已经隐约感知到某种东西正在缺失,却还无法说清。那种“隐隐的不对劲”,就是“无趣”真正的起点。所谓“无趣”,并不是情绪问题,更不是生活本身的问题,而是一种意识和生命断联之后的空壳状态。一个人依然在活着,但“活...
问:普通人的一生如何摆脱无趣?普通人是宇宙中的NPC粒子,万万千千茫茫然来了,茫茫然走了。想想真是无趣至极。如何摆脱这种无趣的人生呢?作为一个顶级禅修开悟大师、顶级智者,我觉得:1. 解说一下什么叫无趣,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2. 摆脱无趣,这个摆脱代表的是受到束缚,假设你没有无趣这种概念及对应的那种状态,以及没有摆脱的概念存在,何来无趣和摆脱?也就是说无趣和...
问:直觉是思考的一部分,还是独立于思考的认知方式?如果某个存在不需要推理,而是“本能地”知道所有答案,它是否仍然在思考?例如,人们有时候“凭直觉”得出结论,而不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如果一个存在可以直接获取所有问题的最优答案,那它仍然需要“思考”吗?以上问题如果从一个禅修开悟、顶级智者的角度应该如此回答:1. 认真剖析下什么是直觉,它独立于思考之外吗?2. 直...
问:思考的价值是否取决于「是否有认知进步」,还是思考本身就有价值,即使没有进步?如果思考的价值取决于「认知进步」,那么无意义的思考(比如反复在同一问题上陷入死循环)是否仍然值得进行?是否意味着那些无法推动认知进步的思考是「无价值的」?如果思考本身就有价值,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保持思维活跃,还是思考本身具有某种内在的认知体验价值,即使它不会带来具体的进步...
知乎网友问:在AI来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在实际当中运用呢?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何享受这一红利?答:你说“AI来了”,想知道该怎么在生活里用,尤其是像你这样的中老年人,能不能也搭上这波红利。听起来像是个技术问题,但真正让你开口发问的,可能不是AI,而是你心里那句一直没有说出口的话:“我是不是已经被落下了?”你看着这个世界越跑越快,看着年轻人轻轻松松就能做出内容...
当一位修行者彻底看穿“无我”的结构,他所抵达的,不是一种对“我”的否定,而是一种对“我”的透视。他不是在语言中忘记“我”,也不是在情绪中压抑“我”,而是在编译器的最深层,发现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原来“我”这个词,从一开始就不是源代码的一部分。它只是后来人为添加的一段注释,一段外挂的宏定义,一段在运行过程中被后置绑定的标签。它不是基础逻辑的一环,更不是觉知本身...
现代心智就像一个被单线程逻辑所束缚的程序:所有感受、判断、反应、目标、期待,都必须经过“我”这个主线程来调度。你不知不觉地成为一切经验的中央处理器,无论多微小的刺激——一句评价、一种目光、一个变化——都要先回到“我”的线程里处理一遍。久而久之,这个线程负载过重,焦虑、疲惫、迷茫、崩溃,也就接踵而至。但现实中,世界从未依赖一个中心来维系。水流不需要中心节点来指...
在“无我”的理解中,最常见的误区,是将它当作一种极端清空,一种彻底的“断我断念”,仿佛人从此不再思考、不再有感、不再行动。可实际上,一个真正进入无我状态的修行者,不是被动地“空”,而是主动切换了整个运行方式。不是格式化,而是——进入了“安全模式”。我们每个人的心智,如同一个操作系统。而这个操作系统之所以经常宕机、卡顿、崩溃,常常是因为加载了太多第三方插件——...
在觉知真正展开之前,人类的行为大多是在一个我们未曾察觉的“前意识界面”中完成预设的。每一次的情绪、冲动、反应,看似突然而起,其实早在你“意识到”之前,前意识已经完成了决策。而这个界面,恰恰是“我”的反应最频繁被调用的地方。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一句话未出口,心里已有不悦;一件事尚未发生,脑中已准备反击;身体还未移动,念头已在自责。你以为是“我”在思考、在控...
每一次你说“我”,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整个系统的启动信号。它像一根指针,绑定了所有关于“你是谁”的记忆、情绪、故事和防御。当你说出“我不喜欢”“我受伤了”“我需要被理解”,这个指针便迅速定位到一套完整的语言链路和心理回路,把你送回那个熟悉的认同之中。语言,从未中立。但语言并不是本体,它更像一个接口,是意识与世界交互的桥梁。当你一再调用“我”这个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