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内容创作”,往往想到的是表达、是技巧、是观点,但现在真正困扰创作者的,不是“写不出内容”,而是“写了没人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写了被看了,却没留下什么”。你可能拥有一段热烈转发的经历,但热度过去,账户沉寂,读者流失,内容变空。这时候你就开始怀疑,是不是“情绪做得还不够”?还是“信息太干巴巴”?于是你来到了这条始终无法简单解答的分岔路:情绪感染力...
在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洪流中,无论你是刷短视频、看新闻、读书、写文案,还是和朋友聊天,语言无处不在。但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前提是:语言从来都不是“裸奔”的,它永远是穿着衣服的。而那层看不见的衣服,就叫做“语境”。如果你只看一句话的字面意思,而忽略了它所处的语境,就等于你看到了一条鱼,却忘了这条鱼是在水里游的。你看到的是活的语言,但你不一定理解它活着的方式。什么是...
流量,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情绪的传染。这句话常被当作一句洞察金句,在很多关于传播学的讨论中被频繁引用。它有一定的冲击力,也确实道出了当下内容环境中一个显著的事实: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转发、评论、点赞,不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信息,而是因为他们被一种情绪击中。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也可能是感动,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激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传播的本质已经从“信息”变...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在思考、在挣扎、在努力解决某个人生难题,可你站在旁边看,会发现他像是在用一把老式钥匙,不停地试图打开一扇早已换锁的门。换句话说,他不是想不通,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早已走出了那个问题该存在的时代。这一阶,叫做“解构时间”。意思是:判断一个问题是否还成立,先看它是否还活在此刻。很多深思,其实都是滞后性的反应。你不是真的在面对“当下的问题”,你是在替...
前几阶我们都在处理“说了什么”、“没说什么”、“怎么说的”,而到了这一阶,我们要开始处理“为什么这么说”。不是那个逻辑上的“因为”,而是更深、更隐蔽的情绪驱动——这个问题从你嘴里出来,是想解决问题,还是在表达某种心理状态?这是一道很少有人愿意跨过去的门槛。因为一旦你开始探查动因,你就不是在讨论一个话题了,而是在剥开一层你自以为早就搞懂的“自我”。举个非常日常...
到这一阶,我们的提问,不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他没说什么”。不是分析那些摆在台面上的逻辑链条,而是开始留意语言里的“沉默地带”——那些被悄悄跳过、轻轻略过、或根本没有进入视野的部分。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之所以让人误入歧途,不是因为它说错了,而是因为它说少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30岁左右的人说:“我得赶紧结婚了,再不结就晚了。”如果你只盯着这句话表面,你...
我们大多数人,在听别人说话时,往往只注意“结论”是否顺耳,很少往前追溯这个结论是怎么被推出来的。就像吃东西时只管味道好不好,压根儿不去看配料表。可真相往往藏在那配料表里。如果说“撕开表象”是质疑那个熟得发烂的结论,那么“击穿地基”就是要往回挖,看你是踩着什么逻辑砖块走到这里的。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人嘴里的“所以”,其实根本没有一个靠谱的“因为”。比如,一个大...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件事听起来没毛病,所有人也都点头称是,你甚至也觉得“这不就是常识嘛”,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有点说不出的别扭。就像小时候在课堂上,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你那时候可能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没毛病啊。但你当时并没有真正想过,这个“命运”是怎么被定义的,“改变”又是改变到哪儿去。你没空想这些,因为马上要考试了。这就是最典型的“合理外壳”——...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撬动人心。真正引人深思的问题,往往不是显得“高深”,而是在你习以为常的地方敲出一道缝,让你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活在一个未曾觉察的“假设世界”里。这类问题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被回答”,而是为了“被卡住”,为了让你暂停你熟练到无需思考的自动模式,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掉你自以为清楚的“世界观”。那怎样的问题才有这种穿透力?我们可以...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想专门写这本书的“读后感”。《被讨厌的勇气》这类作品,说实话我早些年读得太多了——无论是内容所依的阿德勒心理学,还是书中那种“回到主观世界”、“不被他人评价所驱动”、“幸福来自勇气”的命题,几乎都能在佛学、道家,甚至王阳明的心学中找到更本源、更通透的表述。所以说要有什么冲击,并没有。但若你问我一句:“这本书有没有打穿你认知系统以外的东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