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经常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重视孩子社交的家长,往往自己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孩子更是自信大方

親愛的朋友:① 孩子依照父母的樣子生長,非依理論說教。我曾見過那樣的日子——心中滿是「要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重視社交」,嘴裡慷慨激昂地鼓勵,卻忽略了自己沉浸在手機裡、如影隨形地被情緒裹挾。在這樣的氛圍中,再怎麼理想化的教導,也難以動搖孩子模仿的本能。我曾經驕傲地以為只要明白理論,孩子就會按著我設想的樣子成長。直到某天,孩子一句「媽,你也天天看手機」把真相點亮...

想赚不该自己赚的钱,你连自己的也会丢掉

親愛的朋友:① 凡人心動於他物時,常失其所當守。世間多數困境,不在資源稀缺,而在人心浮動。人常不自覺地,望向別人的盤中物,見他人賺錢,便覺自己的緩慢;見別人得勢,便疑自己的方向。其實,他人的光亮不會照亮你的路,只會讓你短暫迷眼、偏航失速。就如農夫種稻,看見鄰田的西瓜繁茂,若一時動心,也想改種西瓜,那原本熟悉的田,便因一念貪心而荒蕪。不是因技不如人,而是心不自...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当你接触的人越多,你会发现,比你层次高的人鼓励你;同一层次的人欣赏你;比你层次低的人......

親愛的朋友:① 真正的成長,是向內走出命運的山谷。塔拉的故事,乍看是一段逃離的歷程——逃離家庭、逃離暴力、逃離無知。然而,靜心讀來,那並非逃,而是一次靈魂返家的旅程。她並非去往一座名為「劍橋」的山,而是像鳥一樣,飛往了她內心那座從未有人踏足的山。當她在垃圾場旁撿拾破銅爛鐵時,那雙勞作的手,尚未觸摸知識的書頁,心裡卻已悄然問:「是否有別的生活可能?」人最初的覺...

工作能力强的人,凡事都有方法论

親愛的朋友:① 真正工作能力強的人,不是做得多,而是有章法地做。年歲漸長,我愈發明白:在職場中走得穩、走得遠的人,往往不是那種滿臉疲態、應付不暇的人,而是步伐從容、凡事有條理者。他們做每一件事之前,都像是在心裡先畫好了一幅結構清晰的圖紙。這圖紙,不是繁瑣的流程表,而是一種方法論的沉澱——思維與行動的內在秩序。什麼是方法論?對我來說,是一種看清事物本質後,建立...

愛,是教育的根;理解,是愛的骨

親愛的朋友:① 當孩子感受到「我不被比較」的那一刻,他開始學會在原本的自己之中找到光。人心中那股欲與人比高的念頭,從不是後天學來,而是與生俱來的尋價值之渴。但比較若是出於外求,則成羈絆;若由內發,則為省察。父母之愛,若建基於比較的標準,則無形中將孩子引入他人的軌跡,使他日漸迷失自己真正的腳步聲。「你看人家多努力」、「你為什麼不行」這些話,在成人耳中或許只是提...

脑力工作者最好的休息方式:不是睡觉,而是……

親愛的朋友:① 腦力疲憊的本質,不在於勞動過度,而在於心神無處安放。許多人以為累,是因為做得太多。其實對於腦力工作者來說,最深的疲憊常來自於「沒開始做」,更準確地說,是「想了太多,卻沒做什麼」。事情尚未動手,心已經歷千軍萬馬,一念拖延,內心焦灼便悄然燃起。我曾有一段時間,不斷推遲一項重要的專案。不是沒時間,而是太在意結果,害怕不完美,便索性擱著。每天都在「該...

孩子感受到被爱的7个瞬间,中3条以上,恭喜你做父母很成功!

親愛的朋友:① 當孩子感受到「我不被比較」的那一刻,是他開始學會愛自己的開始。人性中那種想要與他人相比較的傾向,從未在年齡中消失過,只是在長大後被社會訓練得更為隱晦。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指出:比較,是人類評價自己的基本方式。但若父母也以此眼光看待孩子,孩子便容易活成「別人的樣子」,卻離「自己的樣子」越來越遠。有些父母無心地說出:「你看鄰居家的小明多會讀書,你怎...

清华“1元白菜汤事件”爆火,我终于理解了张雪峰的愤怒

親愛的朋友:① 一碗白菜湯,讓人看見了教育的真正重量。當我們聽到「清華食堂一元白菜湯」的消息時,很多人下意識地以為這只是福利的話題。但我心中浮現的,不是物價的對比,而是一個沉默許久的問題:為什麼最優秀的學生,最應該被資源傾斜?教育不是等價交換的市場,而是國家與個體共築的希望之地。一元的白菜湯,三元的雞蛋,免費的礦泉水與湯飯,不是便宜的象徵,而是社會對一群自律...

赚钱不难:如何从赚小钱,到赚大钱,到持续赚大钱?

親愛的朋友:① 賺錢不難,難的是從心性之中,突破對「價值」與「方法」的錯覺。我們常以為,賺錢是少數人的天賦,是機遇與背景的疊加。但當我安靜地看進這份思維邏輯的脈絡——從「驗證一件小事能帶來收入」,到「放大這件事」,再到「讓這件事長久持續」,我忽然意識到:原來所謂財富之道,不是別人做什麼我也要模仿,而是自己在哪裡能穩穩站住,然後穩穩走遠。這不是雞血式的勵志,而...

据说现在中产家庭遍地“烂尾娃”,作为80后烂尾本人,我实在忍不住说几句……

親愛的朋友:① 世間所謂的「烂尾娃」,其實多數是「被定義失敗的覺醒者」。我看到這樣一個詞彙出現時,心中先是沉了片刻,隨即浮上一絲疼惜。「烂尾」這兩個字,用在一個孩子十八年的生命旅程上,太冷,也太重了。它不是對結果的描述,而是對存在的否定。彷彿除了耀眼的成績、可見的頭銜,一切柔軟、複雜、掙扎、成長的歷程都失去了意義。可我願意說,真正的成敗,不是分數能夠定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