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刷信息,刷文章、刷播客、刷视频,打开邮箱、打开社交平台、打开收藏夹,脑子里像有个闸门关不住似的,各种内容一个劲儿地往里灌。你也不是贪多,只是总觉得不能漏掉点什么,总觉得万一哪一篇文章、哪一个视频、哪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是你突破瓶颈的关键,你不看就可能错过。可是越刷越多,越读越乱,到最后脑子里不仅没留下重点,反而陷入一种说不出的疲倦。你说这是信息过载。其实...
问:你提到的这种微型拆解,写了5个问句:这条内容的第一句是什么?它的起承转合在哪?有没有特意设计的情绪转折?有没有把一个模糊的感受具象成场景?有没有一句话明显是“被设计出来”的?是不是从这个5个问句的角度刻意训练一段时间就行?然后我提交给你帮我评估?还是说除此外还有其他的也可以纳入进来拆解。因为我刚开始,不要太多太杂。答:你的判断很对,也非常清醒。这五个问句...
很多人说自己没有网感,写出来的内容总是和平台环境不匹配,发出去的东西像是掉进了水里,没有回声。明明自己也努力了,也认真学习了别人的风格,照着优秀内容模仿了结构,但结果还是无人关注,点赞评论都寥寥无几。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内容,不适合做自媒体,是不是自己天生就没有网感。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不是没有网感,而是你没有建立一套训练网感的方法。你不是不...
很多人开始做内容之后,最焦虑的事情就是流量迟迟上不来。你认真写、持续发、花时间琢磨选题,甚至也去学了平台规则、研究了同行案例,但发出去的文章阅读量仍旧很低,视频播放量卡在个位数,账号涨粉像在拖地走路。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内容,是不是这个赛道已经饱和,或者干脆就断定“没流量就是平台不给机会”。但你如果愿意往下深挖一点,会发现你真正的问题不是“没有流量”...
你刷到一个项目,看着觉得不靠谱。你听说一种副业,心里立刻打了个问号。你看到某种赚钱模式特别浮夸,甚至有些恶俗,你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不行,这不踏实,这怎么可能真的有人靠这个活下来。这个反应,其实很正常。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未知或偏离自己认知体系的事物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好奇,而是防御。我们会先判断“这是不是靠谱”,然后很快给出一个结论,一旦认定“不靠谱”,接...
很多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学技能、看课程、做副业、积累经验,想在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里站稳脚跟。但你心里比别人更清楚:光是“进步”还不够。你想要的是,在某个关键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不是凑合着被用,而是一旦少了你,系统就不能照常运转。你要的不是单纯有能力,而是具备某种别人不容易复制、市场急需、并能放大影响力的稀缺性。你不是要学得多,而是要学对。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
你现在所处的状态,跟很多有行动力的人一样:你不想光靠灵感写东西了,也不想继续在没有明确市场反馈的方向上消耗时间。你已经明白,“好内容”这件事必须和市场对得上频率,不然它就是你一个人的自我表达。你已经不满足于内容“好像有价值”,你开始关注它“能不能跑通”。所以你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策略:先找到一个小而精准的市场,快速测试出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内容停留、为你的服务买单...
很多人一提到“写文章”或“做内容”,脑子里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标准就是:我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东西。所谓高质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逻辑要严密,论据要扎实,表达要高级,语言要有文采,最好还能配上几个金句和学术引用。听起来没错,但真正走进内容创作现场,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刺耳的事实:市场从来不奖励“写得好”,只奖励“看得懂”和“感受到”。你以为你写得深刻、厚重、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刺——为什么你点子特别多,脑子转得飞快,主意一天能冒十个,但钱包还是空的,甚至连个能持续挣钱的路径都没有?你并不懒,甚至比别人还更焦虑、更想要改变,但现实并没有因为你有“好想法”而变得宽容一点。你越是热衷于点子、创意、策略,越容易陷入一种痛感:我明明不傻,为什么还这么穷?我们得一点点拆开这件事。它看上去是关于“有没有好点子”,但本质上,关乎的是...
这句话表面上像是个精妙的洞察,其实更像一把钥匙,一旦你真正理解了它,你看待内容创作、传播策略、用户心理的视角都会彻底改变。它不是告诉你该说什么,而是让你意识到,你以为自己在“表达内容”,但其实你只是在被允许进入别人的情绪剧场。在那里面,内容只是演员,主角永远是观众自己。人们想要的,从来不是信息,而是情绪体验。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知识,不在乎逻辑,不重视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