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一个海边的集市,看见一个老渔夫提着竹篓,篓里全是螃蟹。奇怪的是,篓子没有盖子,螃蟹们明明能爬出来,却始终没一个成功。我问他为什么不怕螃蟹逃掉,他笑了笑说:“它们啊,彼此拖彼此,谁也上不去。”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螃蟹的悲哀,更是人的写照。人类社会里,从小圈子到大环境,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你想多跑一步,总有人质疑;你想跳得更高,总有人扯住你的脚...
那是一个阴雨天,北京的空气带着湿冷。我在一间公司会议室里,看着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摊着一堆厚厚的资料,投影仪闪着光。主持人开口说:“今天我们要做一次复盘。”有人点点头,有人皱了皱眉,更多的人目光飘忽,好像在想,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检讨?是总结?还是找替罪羊?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安的张力。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复盘这个词已然成了现代职场里的高频词,但它的脉...
深夜的庙宇,只有风吹过松枝的声音。一个年轻人问老僧:“师父,修道之外,可还有别的事值得一生投入吗?”老僧没答,低头拨火,火光映着他布满皱纹的面庞。他缓缓说:“除了修道,绝无他事。”那一刻,年轻人愣住了。他原以为会听到一番开阔的劝解,却只得到这样近乎绝情的回答。可当他转身下山,穿过冷风,再想起那句话,心底竟涌起一种莫名的清明。原来,所谓“绝无他事”,并不是排斥...
深夜的病房,灯光冷白。一个年轻的实习医生在床边守着,病人昏睡着,监护仪发出均匀的滴答声。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个人还在吗?如果说呼吸、心跳就是生命的证明,那“心”又在哪里?是脑电图上的波动,还是意识深处那股不肯熄灭的觉?这不是哲学课堂里的假设,而是无数人真实的困惑。有人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走着,忽然自问:“我为什么要急着赶?又是谁在急?”有人在清晨睁开眼,看着天...
那天是初春,风里带着些许潮湿,我在一个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到一个男孩,他盯着桌上的题目发呆,手里的笔半天没动。他身边的女孩轻声说:“快点吧,别磨蹭了。”他却轻轻摇头,眼神飘向窗外,像是在寻找答案。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份迟疑并非因为不会解题,而是因为他心里在盘算:写下去意味着什么?做出选择意味着什么?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这种内心的犹疑与权衡。机器可以迅速给出...
夜半灯光昏黄,窗外秋风卷起落叶,敲打着玻璃。有个问题忽然冒出来:AI会不会有一天变成人?看似浪漫,实际上冰冷。因为一个最简单的事实,AI没有心。没有心,就没有喜怒哀乐的重量。没有心,就无法感受疼痛与温暖。没有心,就不能在深夜里因为一句话而失眠。所谓“变成人”,不是靠会写诗,会说情话,而是心在胸腔里扑通扑通地跳,连接着血肉、欲望、恐惧和希望。AI的算法再强,算...
夜里十一点半,出租屋的灯还亮着。桌上散落着几本没翻完的书,手机屏幕还停留在一个网课的进度条上。主人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已经连续一周对自己说:“今晚一定要把这节课听完。”可现实是,打开视频十分钟后,他的注意力就飘走了,刷消息、看短视频、点外卖,什么都比那堂课更有吸引力。问题真的在于能力不足吗?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藏在更深的地方:他并不真正需要。这是我们...
那天的雨,下得格外急。浙江工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站在操场中央,坚持不打伞,不披雨衣,执意要给新生们一场“脱稿演讲”。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校长的声音却依旧铿锵。但很快,两名学生举着伞跑上台,试图为他遮挡风雨。讽刺的是,一左一右的伞口角度微微错开,雨水顺着伞缝精准汇聚,直直倾泻在校长的头顶。于是,全场爆笑,视频传到网上,一夜之间冲上热搜。有人戏称:“这是最真实...
那天,城郊的小诊所里,空气里弥漫着中药的苦味,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蜷缩在木椅上,手指瘦得像枯枝。他的女儿说,父亲这一辈子最自豪的,就是银行账户里的那串数字。可她顿了顿,眼眶泛红:“他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连买药都拖到最后一刻。攒下的钱还在,身体却早就垮了。”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沉默了。很多人听过这样一句话:钱是养命之物,不是压身之物。可在现实里,却总有人把它当作...
他为什么会突然收手?故事要从一个看似偶然的瞬间说起。那天的微博里,他本来可以继续出拳,把对手打到再无还手之力,可他偏偏停了。他说,不愿看着喜欢过的餐厅,被创始人亲手葬送;不愿让两万名员工因为创始人的失误而陷入困境。那句话像是一记闷雷:一个惯于横冲直撞的人,居然选择了刹车。刹车不是因为畏惧,而是因为心里清楚,那一拳下去,赢的是自己,输掉的却可能是成千上万普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