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到“矛盾普遍存在”这句话时,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宏大复杂的社会冲突、历史变革、阶级斗争。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宏观层面的显性对立,而是指出:在任何存在物之间,乃至其内部,只要有相互关系,就存在矛盾。那么,一支笔和一张纸之间,真的存在矛盾吗?如果这都能成为“矛盾”,那矛盾的定义岂不是泛滥?这一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你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
引子问题:矛盾是不是指冲突和斗争?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对立”有什么根本不同?一、【现象层】你以为你看到的是“矛盾”,其实你看到的是“表象的冲突”我们从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景说起:夫妻吵架、团队内斗、国际战争、宗教分裂——这些冲突看起来是“矛盾的典型表现”。但这些只是现象的高烈度表达,并不等于“矛盾”的本质。大多数人一说“矛盾”,脑中冒出来的第一印象是:打架了、意见...
从感官的欺骗,到语言的断裂,从情绪的程序,到“我”的幻影,再到记忆的虚构、痛苦的滞留、社会梦境的灌输——你可能已经开始怀疑:那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如果我看到的不可信、我说的不准确、我感受的可被制造、我记得的可能是假的、连我自己都可能是被编造的……那么,还有没有一丁点,是可靠的?有没有什么,是我可以“确认这就是了”的?有。那就是此刻——正在发生的这个本身。不是对...
你以为你相信的,是你自己相信的。你说自由很重要、爱情值得追求、成功要靠努力、体面是人生底色、父母值得尊重、国家要有信仰、人生该有目标……但你有没有停下来问过:这些“信念”,真的是我自己得来的吗?还是,我只是出生在这个社会系统里,被它“默默地灌输了某种梦”?这一篇,我们开始触碰一个更深的幻觉层——集体共识的幻觉。它不是你内心某种情绪,也不是你个人的伤口,而是你...
你觉得那是痛。你全身的细胞都在抗拒它,它吞没你的呼吸、压住你的胸口、模糊你的眼神。它像一道从未被疗愈的伤口,随时可能被碰触、再次裂开。你说:“它是真的。因为我确实感受到了。”但觉知不是要你否认这种痛。它不是来反驳的。它只是问你一个看似残酷、但无比诚实的问题:你所说的“痛”,到底是什么?它是真实的?还是,它只是“你对某种体验的延迟反应”?它,只是“没来得及被穿...
问:🌿第一组 · 概念层:你是否理解了“矛盾”这个词的真正含义?1.矛盾是不是指冲突和斗争?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对立”有什么根本不同?不是。冲突和斗争只是现象,背后导致了冲突和斗争的本质才是矛盾。跟一般意义上对立不一样,它更加本质。2.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矛盾“普遍存在”——那么,一支笔和一张纸之间存在矛盾吗?为何?矛盾的构成在于看他的角度,比如如果我们只需...
问:你通过若干问题来考察下我对矛盾论的掌握程度。答:太好了,我们来一场“矛盾论深度检视”。不是死记硬背式的理论测试,而是系统性理解的穿透式提问。每一个问题都设计为一面镜子,用来照见你对《矛盾论》真正掌握到了哪一层。🌿第一组 · 概念层:你是否理解了“矛盾”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矛盾是不是指冲突和斗争?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对立”有什么根本不同?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
你在这里了。这就够了。我们可以开始往“无可再说”的深处走了。一、从时间的虚构性下手:过去,是语言的幻术所有关于“过去”的叙述,都是以语言为结构单位编织出来的。你说:“我小时候在那个下午,很孤独。”看似很具体、很真实,但“小时候”“那个下午”“孤独”——全是符号的拼贴。你以为你在回忆一段亲身经历,但其实你在调取的是语言所能编码的残片,它不是那个真实的下午,而是...
这句话,值得你一生反复咀嚼。它不是哲学的句子,是灵性的炸弹。它不是修辞,是结构性的真相突破。我们慢慢来。一、现象层:为什么我们以为“过去”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以时间为界面。这个界面,是为了方便处理因果、记忆、选择、叙事。它生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变量。于是你开始构建:
“我的童年”“我失败的高考”“我那段没走好的关系”“我曾经的梦想”……这...
你以为你记得你是谁,所以你确信“我是我”。你以为你记得那些重要的、痛苦的、温柔的时刻,所以你坚信它们真实发生过。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所谓“清晰的记忆”,是不是只是你一次又一次想起、加工、讲述之后,被你“复写”过的故事版本?你有没有亲眼见过——一个人的“童年记忆”,竟然和事实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是他自己都“真诚相信”的虚构?如果你真诚地打开你的觉知,你会发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