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不虚度时光的人,往往心里有火,脚下有路。人们读毛泽东过春节的故事时,总会心生震动。别人过年,是烟火团圆、吃喝玩乐;他过年,是办夜校、写文章、建学会、发动群众。表面上,他没有好好休息,实际上,他是在把节日变成人生的刻度,让每一次年轮都刻下奋斗的痕迹。春节,不只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更是一个人检点自身、确定方向的节点。毛泽东之所以被人记住,不在于他天生比别人聪明...
生活最怕的不是苦难,而是忘了如何让自己强壮清醒。冬去春来,新年的鞭炮声仿佛隔绝了过去一年的风雨。街角的灯火,像一颗颗还在跳动的心,提醒我们:再难的日子也熬过去了。可是,当掌声和欢笑散尽,人心又该靠什么支撑?走过病毒横行的三年,人们意识到,身体需要护养,头脑需要滋养,灵魂需要安放。文章提到“运动、读书、思考”,其实不只是习惯的倡议,更像是为每一个普通人的修行开...
心里松一松,人生才会有新的风吹进来。我们活在一个过度用力的时代,人人都在奔跑,人人都怕落后。手机不断响起提醒,工作像无边的漩涡,短视频和碎片化的快餐信息让心静不下来。很多人说自己累,不只是身体的累,而是心灵的累,是那种明知道努力也未必有结果的无力感。于是“倦怠”成了常见的状态,好像空气里都弥漫着它的味道。读到《倦怠社会》,再看到一部部讲“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
生命就是一场不断与自己对话的旅程。怕不怕老,怕不怕49,其实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问题:你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小我们就被数字追赶:十岁要聪明懂事,二十岁要意气风发,三十岁要成家立业,四十岁要担当责任。于是每到一个节点,心里都会发慌,好像过了这一关就少了什么。26岁时哭,是觉得青春的巅峰已过;48岁时慌,是觉得下一站就是不可回头的老去。可等真的走到49,才明...
人心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心里的那点怕意。我想起电影《满江红》上映时,许多人走出影院,眼里闪着泪光,嘴里轻声念着岳飞的名字。其实,观众哭的,不只是古人遭遇的冤屈,而是千年来在我们血脉里回荡的那种问号:为什么忠良会死在自己人手里?为什么明明快要胜利,却要班师回朝?为什么我们最想依靠的人,往往也是最害怕我们的人?这些问题追问到最后,指向的不是一部电影,不是一段...
人为什么一闲下来就会焦虑?因为心里空了,反而会被恐惧和欲望填满。现代人习惯了忙碌,仿佛只有在待办事项一条条被划掉的时候,生命才是具体的、可握住的。一旦闲下来,那种没有安排、没有框架的自由,反而让人心慌。明明是难得的空白,却像一面镜子,把人内心深处的疑问照得清清楚楚:“我究竟是谁?我在做的这些事情,有意义吗?如果不继续忙碌,我还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吗?”这些问题,...
门关久了,心也会生出一道墙。“茧居族”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比喻。茧,是自我缠绕,是柔软又坚硬的壳,把人和外部世界隔开。居,是静止,是日复一日的停留,是脚步在同一间屋子里打转。六个月不出门,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像是心灵在一场长久的退避中,选择了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为什么在一个强调进取和奋斗的社会里,仍有人悄然放下手中所有角色,躲进自己的房间?...
写作能救人,它既能养家糊口,也能安顿灵魂。很多人以为,四十岁之后的人生就该收敛锋芒,安心守住已有的生活。可真正走到这个年纪才发现,日子并不会因为你退一步就变得温柔。孩子在长大,父母在老去,家庭在需要,而心里的渴望从来没有熄灭。小艾的故事,就是千千万万普通女性的缩影:既不愿舍弃养育孩子的陪伴,又不想放下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她跌倒过两次,创业失败过两次,但却没有向...
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从未跌倒,而是因为他始终在黑暗中抬头看星星。刘慈欣的故事,乍看是一个普通工人子弟的命运轨迹:在“文革”的混乱中成长,在煤灰弥漫的矿区生活,少年时和无数同龄人一样有过迷茫和挫败。可正是这些沉重的生活碎片,和偶然落进他心里的科幻书页,一点点塑造出一个对星辰大海保持敬畏的人。命运看似在一次次阻挡他,现实看似在一次次打击他,但他却不曾彻底...
书单像一盏盏灯火,点亮了我们在不确定世界中的方向。新的一年,人们总会问:读什么书才能真正帮我走得更稳?答案或许不在于书本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粥左罗分享的八十本精选,表面上是商业、经济、管理、哲学的年度必读,实际上是提醒我们:面对动荡,心中必须有一套坚固的根基。世事如潮水,起伏不定,但只要根系深厚,风浪再大,也能挺立不倒。挑灯读书,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