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地铁上,一个男人靠在车门边,低着头反复刷着手机。他的手指停在那条未读消息上很久,最后只是叹了一口气,把屏幕关掉。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一幕我太熟悉了。好像每个成年人,都在某个瞬间成了这样的人——沉默、不说话,情绪堵在喉咙,却不知该往哪放。其实他没遇到什么大事,只是女朋友没回消息,领导临时加了工作,同事会议上多说了一句不顺耳的话。可所有这些小碎片叠加起来,...
凌晨四点,伦敦泰晤士岸边的凉风忽然停了,桥下的水面像镜子一样静。一个人站在栏杆前,衣角被夜风吹得有些凌乱。他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刚跳出的通知:“Ray Dalio新书《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y Nations Succeed and Fail发布”。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
凌晨一点,他还坐在工位上。屏幕上是个被改了十几版的PPT,旁边的外卖已经凉透。他忽然想起二十五岁的自己,那个自信满满写着“30岁前要升主管”的人。如今他三十一岁,主管没升,发际线倒是后退了一寸。那一刻,他忽然有点恍惚——是不是社会对他,真的没以前那么客气了。其实,这不是个例。我们身边太多三十岁上下的人,都在经历同一种隐秘的焦虑:努力没停,但似乎也没变得更好;...
有时候,一句“我们是一家人”,听起来像温情,其实像一场温柔的绑架。那天,我在上海的地铁上,看见一个穿工服的男人打着电话,声音不高,却句句发狠:“别再说我们是家人了,我要离职。”他靠在车门边,眼神空着,像是在对某种幻觉告别。地铁滑过隧道的回音,就像是他那句“家人”两个字,被压成灰尘,再也浮不起来。这几年,太多人在职场里喊出那句“我们是一家人”,仿佛只要说出口,...
那天我在机场候机,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白发老人。穿灰色毛衣,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手里摊着一本《纽约时报》。他读得很慢,几乎每个段落都停下来思考几秒。偶尔皱眉,偶尔微笑。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查理·芒格。那个能在两分钟里看清复杂商业本质的老人,此刻或许就在世界的另一端,也以同样的姿态,手里有书,心里有火。有人说,芒格这一生,是智慧征服命运的样本。也有人说,他用一生证...
那天我在地铁上,隔着一排人,听见两个中年男人的对话。一个说,他打算辞掉年薪三十万的工作,去一个月薪八千的小公司。另一个几乎是吓了一跳,连耳机都掉了,反问:“你疯了?”那人笑了笑,说:“也许吧,但总比等着被动好。”地铁驶出隧道的瞬间,阳光照在他脸上,疲惫得像是刚跑完一场很长的马拉松。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不是疯了,他只是比别人早醒了一点。最近几年,很多人开始反复...
他在凌晨三点醒来。窗外的风像是在撕扯什么,城市灯火还亮着,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寂静。手机屏幕上,一条推送闪烁着:Ray Dalio 的最新研究——《Changing World Order》。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在变,而且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快。他点开那篇文章,翻到第一段,看到一句话:我们正处在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殊时期。那句话像一颗钉子,一下子钉进...
那天,老影院门口飘着细雨,灯牌上闪烁着几个字:《霸王别姬·数字修复版》。有人撑着伞排队,有人举着手机拍照,更多人沉默地站在雨里。二十七年过去,光影依然冷艳。银幕上那句唱腔一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全场静到极致。一个中年男人突然低声说:“那时候我才十岁,现在我都快五十了。”声音轻,却砸在人心上。原来我们都在变,只有那场戏没变。再看《霸王别姬》,我...
那天是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早晨。纽约的街头,行人匆匆,天还没完全亮透。瑞·达利欧照例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站了很久,咖啡凉了一半,他的手指还在桌上轻轻敲着。那是2020年的三月,全球市场开始剧烈震荡,道琼斯在短短一个月内跌去了三分之一,美联储史无前例地宣布“无上限量化宽松”。那一刻,达利欧意识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危机。这是一次历史的回声。在他看来,世界运转的逻辑...
那天早晨,小城的风有点凉。街口早餐摊的油条还在锅里翻滚,阿姨熟练地打着鸡蛋,铁勺撞在锅边发出“当当”的声响。马路对面,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人匆匆走过,鞋跟在地砖上敲出急促的节奏。那是她每天上班的路。她叫林舟,三十二岁,硕士毕业,在四线小城的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她的月薪,五千。五千块,在这个城市不算低,但她清楚,这就是她的天花板。她的工位在窗边,早上光线打在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