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罗翔: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去读书? l 文末附推荐书单

读书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让心灵有力量。很多人习惯把读书当作一张通往成功的门票,好像只要掌握了知识,就能换来财富、地位、名声。然而这样的读书,往往让人眼里只有功利,心中只有攀比。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我们被灌输“必须成功”的观念时,读书的意义被严重窄化,它变成了竞争的工具,而不是滋养心灵的源泉。罗翔先生的文字提醒我们,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

一个35岁的人,最想分享给你的几点经验

想明白该舍弃什么,才知道人生该往哪里走。人到了三十五岁,常常会被提醒“中年危机”。其实真正的危机不是年纪,而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混乱和不明白。文章里分享的三十五条感悟,表面上是生活小经验,深层里却是一种修行。它们回答的问题是:当时间推着我们往前走时,我们如何不再被外物裹挟,而是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什么在当下要写这篇文章?因为三十五岁恰好是一个关口,既不再年轻轻...

婚姻再亲密,也不要有这种幻想

结婚并不意味着有人能替你扛下所有风雨。我们常常怀揣着一个温柔的幻想走进婚姻:觉得那是避风的港湾,是人生里最深的依靠,是有人可以时时刻刻理解、陪伴和支撑自己。可当现实慢慢展开,我们才发现婚姻并不如画卷那般一色明艳,而是深浅交织、明暗同在。你期待的安慰,可能换来冷漠的沉默;你渴望的支持,可能遇见尖锐的否认。婚姻的痛苦,往往就诞生于这落差之中——理想和现实的错位,...

3个步骤,养成好习惯,戒掉拖延症

想要戒掉拖延并养成习惯,不靠狠逼自己,而要学会温柔地设计生活。很多人说自己意志力差,总在计划和行动之间徘徊,眼看着时间溜走,却只能用一句“我就是拖延症”来解释。其实,拖延并不是懒惰,而是大脑对困难任务的一种天然逃避。我们以为自己不够努力,真相却是:我们缺少对习惯形成规律的理解。一个习惯的养成,不靠空喊口号,而要依循提示、渴望、行动、奖赏这样一个闭环,循环一次...

我靠写作赚到100万后,体制内的老公居然也从零开始学写作了

钱从哪里来?有时候不是靠力气,而是靠写字。写作这件事,在许多人眼里是遥远的、文艺的、浪漫的,仿佛与生计无关。但在故事的主人公文文眼里,写作不是文艺,而是饭碗,是在绝望里找到的一条通道。她在最落魄的时候,孩子懂事地说“我不买,我只是看看”,那一刻的心酸与刺痛,把她从麻木推向了觉醒。她开始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资本的女人,真...

狗屁工作:大部分工作无意义、违反人性甚至危害社会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但回头一看,却发现做的事根本没有意义。在这篇文章里,真正的问题被直指核心: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充斥着那么多“狗屁工作”?为什么人们要花大半生耗在一些即便消失了,社会运转也会更顺畅的岗位上?这并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困境,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陷阱。统治阶层通过制造大量空洞岗位,让人们把一生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事务上,同时让他们习惯于被工作绑架,习惯于相信...

关于商业,我最推荐你看的24本书

想要走得更远,就要先学会用别人的智慧照亮自己。当一个人谈到商业,最常见的感叹是竞争太激烈、变化太快,但很少有人认真追问:为什么有的人能在混沌的时代里找到方向,而有的人却一直在原地徘徊?这篇文章精选二十四本书,背后所承载的智慧,其实回答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问题:学习能不能缩短我们摸索的路,让我们少走弯路、走得更稳?在这个人人都焦虑、人人都想“逆袭”的当下,作者提...

人到中年: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

真正能让人安稳的快乐,不是瞬间的爽感,而是踏实的成长。人到中年,许多人忽然开始怀疑自己:每天忙忙碌碌,却好像只是被生活推着走;夜晚里一边刷短视频一边叹息,一边在快感里沉沦,一边又在自责里煎熬。其实这不是谁特有的困境,而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局限。大脑天生会追逐多巴胺,那种轻易到手、瞬间愉悦的东西总能俘获我们。但真正能让我们心里安稳、日子有力气走下去的,却是另一种激...

学会真正的放松,开启幸福生活与高效学习的共同法门

真正的幸福与高效不是拼命争取,而是学会在用力与放松之间找到平衡。人们常常觉得生活太累,学习太难,工作永远做不完,焦虑像影子一样跟随。于是有人喊口号让自己打鸡血,有人选择放弃干脆躺平。但无论是强撑还是放弃,都像是走在极端的一端。若是停下脚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自然界的智慧就在眼前:心脏跳动一生,却靠收缩与舒张的循环保持长久;奔跑的马并不是全程紧绷,而是在一瞬间...

如何像高手一样,一秒看透本质? l 附独家高手进阶路线图!

想成为高手,不靠运气,而是一次次把本质看清。粥左罗这篇文章,表面讲的是“新手到高手”的路径,实则在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努力多年,却始终原地打转,而极少数人却能脱颖而出?他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认知与实践相辅相成,低阶认知只能带来低水平实践,而高手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在无数次循环中不断改进认知、提升实践,最终看穿表象直抵本质。文章写在当下,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