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夜色未央,灯光落在一张年轻的脸上。男孩正激动地拍着桌子,眉飞色舞地对朋友说:“我早就看穿这个世界的真相了。”他语气笃定,神态里全是胜利者的神气。可就在他身后,一个老教授安静地擦着眼镜,低声笑了笑。那笑意里有一点怜悯,也有一点自嘲。因为他知道——越是懂得多的人,越不敢轻易说“我知道”。人类有个奇怪的悖论:无知的人,往往最自信。知道越多的人,反而越谦卑。听起来像...

达利欧:比特币,我是这么看的

那天的风有点重,像是在催人说真话。一个老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刚读完达利欧的最新长文,关于比特币,声音里透出那种“我不信但又有点想信”的复杂情绪。他说:“你看,他这么理性的人,都开始认真谈比特币了。”我沉默了几秒,只回了一句:“理性的人,也会被混乱的时代逼着重新定义信任。”这几年,世界仿佛被悄悄换了个版本。印钞机的轰鸣盖过了鸟鸣,债务的曲线比山高,央行的声明一...

明白了所有人都有局限,你就理解了这个世界

明白。你要我创作一篇粥左罗风格的公众号长文,主题是“明白了所有人都有局限,你就理解了这个世界”。我会遵守你所有硬性格式、风格基调与隐性内核要求,全文以叙事承载思考,用纪实与感性交织的方式推进,不使用任何编号、分段符号或项目符号,并在最后以“合十。如夜话,至此。”收束。下面是成稿:——那天的风有点凉,像是不想让人太清醒。凌晨三点的急诊大厅,灯光惨白,一个年轻的...

真正的成熟,是世事洞穿,仍天真不泯

那天傍晚,雨刚停。街角的风吹起几张传单,一个小孩追着它们跑,鞋上溅起水花。他的母亲在不远处喊:“别跑,地滑!”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成长大概就是这样——有人在奔跑,有人担心摔倒。而我们,在两者之间徘徊。许多人以为,成熟意味着不再天真。可真的如此吗?我见过太多被生活磨得圆滑的人,他们嘴角含笑,眼里却藏着一层淡淡的灰。也见过历尽千帆的人,仍能对一朵花发出惊叹。...

就是母亲影像升起为例子,什么情况下是所缘缘,什么情况下是次第缘?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问到了“所缘缘”和“等无间缘(次第缘)”在同一心理活动中的分界。我们仍然以“脑中突然升起母亲影像”为例,逐步说明:一、先区分概念所缘缘(ālambana-pratyaya)指“当下这一念心所取的对象”,也就是这一念心成立时必须有的“被缘”。举例:你看到一朵花——花的影像就是此刻视觉识的所缘缘;你想起母亲——母亲的影像就是当下意识的所缘...

譬如脑子里突然冒出母亲的影像,我也找不到其他触发它的因,它是否也可以作为对境或者所缘缘

脑中忽然浮现母亲的影像,似乎找不到外在触发。这个影像能不能作为当下心的对境、也即所缘缘?结论是:可以。它属于意门所取的“法尘影像”(唯识称相分),在这一念里正是心成立为“知”的对象条件。一、它是怎样发生的(唯识“种子—现行”简化版)过往熏习为因缘:关于母亲的见闻、情感、语言记忆长期熏成“种子”,藏于阿赖耶识。助缘到位为增上缘:当下的身体状态、气味、声响、时间...

所缘缘如果是意识中产生的一个什么东西,所缘缘怎么发生的?

一、先把名词讲清楚在佛教阿毗达磨与唯识体系里,常说“四缘”:因缘:直接的致生因,就像种子。所缘缘(梵文 ālambana-pratyaya):心或心所要“攀缘”的对象,即被看到、被想到、被意识到的那个境或影像。等无间缘:前一刹那心灭,为后一刹那心作起点。增上缘:其余一切有助或不妨碍此心生起的条件,如光线、身体状态等。一句话:心要生起,必须有可被取的对象,这个...

一个网红诞生的因缘是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一个网红诞生的因缘”,看似随意,实则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乃至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下面我从“因”(内在动因)与“缘”(外在条件)两大层面,系统展开,帮助你看清一个“网红现象”背后的完整生成机制。一、整体框架:什么是“因缘”?在佛学语义中,“因”是内在必然的力量或根本条件,代表事物发生的核心动力;而**“缘”是外在的助成条件...

山是怎样“长”起来的:地质之“因”与环境之“缘”详解

一句话先说清:山主要由内动力(板块构造、地幔热流、重力调整)造成的抬升与外动力(风化、河流、冰川)不断雕刻的共同作用。前者给“高度”,后者造“形态”;两者你来我往,便有了我们看到的群山。一、总框架:把“因缘”翻成地球科学语言“因”= 驱动机制:板块会合与碰撞、俯冲、张裂、热点、走滑挤压、等静力调整、地幔动力等。“缘”= 条件与过程:时间尺度、岩性与密度、含水...

外交话语的平衡艺术:从中方回应“是否支持追究内塔尼亚胡法律责任”看中国外交语言逻辑

一、事件背景:一个敏感而典型的外交场景2025年10月10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被外媒记者问到:在国际刑事法院(ICC)启动对以色列政府官员的战争罪司法程序后,国际社会要求追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等人法律责任的呼声高涨。中方是否支持这一呼吁?是否会对以色列定居者或极端分子实施制裁?郭嘉昆的回答简短,却颇具分寸。他既重申中国“站在公平正义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