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师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师卦为《地水师》,上坤下坎,坤为地,坎为水,地中有水,是为师之象。《象传》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卦象之本,已为你指出:众之所归,不在于表面号令,而在于深藏不露的涵养与容纳。地纳万物,水流不争。以此为象,道破“为众之主”者,贵在藏锋、在地中、有容人之德,而非只在高位、刚猛、主事。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四字简洁,却义重千钧。“贞”,是整...

师:贞,丈人,吉无咎

问:师:贞,丈人,吉无咎。彖传: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象传: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他所谓的贞,没有加动词形容词等修饰,那么这个贞,意思是这一卦就代表了天道地道,本身就处正守正么?这是我的理解。确实好像我的理解不错呢!彖传解释师卦就是众,只要是众的事情就是正,这好像是合乎天地道理...

易经中的克字有何深意

在读《易经》的过程中,“克”字是一处让很多现代读者容易误读的词汇。大多数人会本能地将其理解为“克制”“压制”“征服”“打压”“克服”之意。如果理解成“‘克’就是抑制,就是压倒,就是把对方压住”,那是非常贴近现代语言直觉的。但在《易经》文本中,“克”的语义远比这复杂得多,它并不总是压制对方的外在动作,反而更多地是衡量德性是否胜任其位的内在判断。先从字源看,“克...

易经六爻代表了事物的发展历程吗?

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曾产生过一个极自然的推理冲动:既然每卦有六爻,且按顺序排列,是否意味着六个爻位就代表着一件事从“萌芽”到“高潮”再到“终结”的发展全过程?也就是说,是否每卦都是一个事件的时间轴,初爻是开始,上爻是结尾,中间爻是发展高低起伏的阶段?如果理解成“易经每卦必然是按时间线展开,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动态过程”,那是非常贴切的一...

易经利见大人的多重意义

《易经》中“利见大人”这句话,乍看之下似乎语义简单:利于见“大人”。但当你真正深入卦辞、爻辞和象传语境,会发现这是一句结构模糊、含义层层递进、充满弹性的智慧提示。它到底是说“利于去拜见贵人”“利于得大人之助”,还是说“利于你成为一个大人”,甚至还有没有第三重深义?这个问题,几乎是读懂《易经》中“人位之道”必须穿透的关键门槛之一。先看这句话的基本成分。“利”,...

推演讼卦全卦

讼卦,坎上乾下,为《水天讼》。坎为水,象险;乾为天,象健。健在下,险在上,是“上险下健”的局势——阳刚之气欲上,而上方却是陷阱与阻碍。这正是讼卦的本义:心有所向,势有所进,却有外部之阻,内外交迫,理未分明,是非未定,生出争讼之机。卦辞曰:“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这段话揭示了讼之本性及其最理想的应对方式。争讼之始,若心存诚信、处处...

讼卦: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传: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讼卦由《水天讼》构成,下乾上坎,坎为水、为险,乾为天、为健。整个卦象是“刚健者遇险阻而不得通”,故曰讼,起于理不明、势相争。讼之要义,并不在于一争高下,而在于辨明是非、止息纷争,是争之中求理、讼之中求和。至上九爻,为全卦之终,是争讼逻辑的收束,也是《易经》对“讼而不止”的一次深刻警醒。此爻辞曰:“或锡...

讼卦:九五:讼元吉

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这是讼卦最核心的一爻,也是整部卦中从争讼走向决断、从纷乱走向秩序的关键之处。表面看来,这是一爻对“起讼”予以极高评价的爻辞,但真正读懂它,必须看清两个矛盾:一是讼卦本以“不争”为德,为何九五讼而反得“元吉”?二是九五虽居中正,却上下无承、无应,为何仍称“元吉”而非“终吉”或“利有攸往”?这个“元”字的分量,正是整爻的命脉...

何为讼卦九四命渝?

“命渝”二字出现在《讼卦》九四爻辞中——“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是此爻理解的关键,也是《易经》中极具张力与辩证意味的表达。两个字,仅仅寥寥,却层层波澜,暗藏着关于“天命”“顺命”“变命”“守命”的深刻哲理。下面我们围绕这两个字,结合卦象、义理与实际生活,深入剖析,试图一点点挖掘其在《易》中的深意与现实中的镜像。一、“命渝”的表面义:改变命运?若从直译层...

讼卦: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这一爻,所处理的,是一个处在变动与判断之间的位置。他并非站在讼争的起点,也并非最后的裁决者,而是一个承上启下、夹在中间、能动却又未稳的位置。因此,这一爻的“安”字特别重要,它不是天然之安,而是动中求安、危中立稳,是一种“知止而后安”的智慧。九四为阳爻,居第四爻位,此位属阴,非其正位,且不居中,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