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照在书桌上,柚柚盯着屏幕上那行字,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落下。那是一篇她觉得一定能火的选题——“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想社交”。光看题目,她就能想象评论区的热闹场面。但问题是,她自己根本不懂社交心理,也没读过一篇像样的研究。她犹豫了一下,又打开了另一个文档。那上面写着她更熟悉的话题:“和父母的沟通边界”。看了几秒,她叹了口气,关掉电脑。这种犹豫,她不...
深夜两点,北京国贸的灯还亮着。写字楼的窗里,一盏孤灯闪着白光。刘桐盯着屏幕,眼睛酸涩,咖啡凉透。她刚写完一篇推文,题目是《普通人的野心》。十分钟后,她点开后台——阅读量,38。她靠在椅背上,笑了一下,那种笑有点空。她不是没努力。每天凌晨写稿、早晨赶地铁看数据,中午吃外卖改文案。她也不是没才华,文笔细腻,句子漂亮,连用词都有人夸。但她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别人的推...
夜色很深,长沙的街道却还亮着。烧烤摊旁的风扇转得吱吱响,一个年轻的短视频博主正在调亮手机屏幕。镜头对准他,光落在脸上。他的标题写着:“三分钟,让你彻底看清朋友圈的真相。”拍完,他放下手机,神情疲惫。过了十分钟,他的粉丝评论区已经刷出上百条。那一刻,他有点恍惚——不是因为爆了,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表达,还是在取悦。这几年,人人都在谈“传播”。有人说内...
凌晨一点,上海地铁口外的便利店灯光仍亮着。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孩,靠在玻璃门边吃关东煮,手机屏幕的反光映在她的脸上。她一边吃,一边看后台数据——刚发的推文,阅读量停在142。她咬下一口丸子,眼神落空。朋友圈里同行的文章,已经冲上十万加。标题写着——《普通人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她喃喃了一句:“这不就是我昨天写的主题吗?”只是,她写的版本,没人看。她开始怀疑,难道...
凌晨三点,杭州西湖边。风吹过断桥,湖面漾起一层薄雾。一个年轻人坐在长椅上,手机亮着,屏幕上是他刚发出的公众号推文——半小时,阅读量27。评论区空空如也,连他女朋友都没来点个“在看”。他叹了口气,手指在屏幕上滑了几下,又打开同行的号。那边新发的一篇文章,阅读量已经两万多。题目写着——《普通人如何三个月赚到第一个十万》。他盯着这几个字,突然笑了笑,笑里有点苦涩。...
凌晨两点,北京东三环。灯火从高楼缝隙里挤出来,打在玻璃窗上。电脑屏幕前,一个年轻人盯着后台的阅读数据,手指停在鼠标上半天没点。他的公众号刚发完一篇推文,点击量还停留在“97”,像一堵低矮却无法跨过去的墙。那一刻,他突然有点恍惚:我到底在写什么,又为了谁写?窗外有风,他听见楼下保安在打呵欠,城市的夜像一口巨大的黑井,他掉在里面,听到自己的回声。那回声在问——你...
凌晨四点半,北方的小城还没醒,面馆的蒜香在冷空气里微微发亮。一个赶早班车的年轻人坐在角落里,筷子挑着面条,手机屏幕上是同学群的卡点消息,几句玩笑里夹着不经意的炫耀,他抬头看窗外,街灯像一条被风吹皱的金线。他忽然想起两年前的自己,和现在又有什么不同。面条下肚,心事更重。他问自己一个当下极其俗气却必须回答的问题:到底要不要换个圈子。另一条纬度上,南方沿海的渔村,...
那天,风不大,北京的天灰蒙蒙的,像一块被手指反复擦过的玻璃。地铁口出来时,星里浣背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双肩包,手里捏着一张刚租的房子的钥匙,金属在掌心发凉。他抬头看了一眼那栋“黑楼”,楼体上的招牌字有一半掉漆,另一半被尘土糊住。他深吸一口气,心想,也许这一次,会不一样。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站在这里。五年前,他还在长沙一间小小的儿童乐园当安全员,每天看着孩子们...
结论先讲可以,但关键不在“专注负面念头”的内容,而在“专注于觉知那股看见念头的力量”。把负面念头当作“门”,不是当作“路”。顺着门进去,看到的是:念头如何生、如何灭,你与念头如何粘在一起、又如何松开。这个转向——从内容到觉知本身——才是可能“悟”的地方。一、概念厘清:我们在说什么?1. 什么是“负面念头”指向痛苦或威胁的心理表征:自责、恐惧、嫉妒、羞耻、愤怒...
那天在西安的冬天,风刮得刺骨。我在一家老式饺子馆吃饭,隔壁桌坐着一对父女。女孩二十出头,眼眶红着,筷子戳在碗里,没动一口。父亲的声音低沉:“你先听我说完。”女孩抬头,冷冷回了一句:“你每次都这样,讲一堆道理,我都听腻了。”男人沉默了很久,叹口气:“我这是为你好啊。”女孩笑了,笑得有点心酸:“可你每次为我好,我都更难受。”那一刻,空气冷得像刀。我忽然想起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