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蒙卦是一个人从蒙昧到教化到成为宗师大拿的准则

问:整个蒙卦我再理解下,蒙卦整体亨通,这是天养之德,万事万物初出皆蒙,所以众生平等,并不以你先就之德骄,也不以你后就要卑,没必要,这是天地大道之本来势。因此它没有不亨通的。但是呢?你开蒙、发蒙、脱蒙,你得诚,而不是带着人心人欲去开蒙、发蒙、脱蒙,那种情景下你是无法学到真东西的,你是无法真正启智开蒙的,这是大地运行之大道。比如我学易经,要学进去,那必须得有一点...

蒙卦的最高境界:上下顺也

“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这句话是《象传》对《蒙卦》上九爻的注解,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说它是整卦终章的总括也不为过。到了上九这个位置,已经站在了蒙之教化的最高位,如若这时还能“御寇”而非“为寇”,即意味着达成了一个顺畅的天地秩序,一种“上下顺也”的状态。“上下”者,上九与初六之应也。一者居上,一者居下,阳下阴上,互为感通。“顺”者,不是盲目附和之顺,而是阴阳...

高处不胜寒,最忌高处得意忘形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这是整部《蒙卦》的最后一爻,也可视为对“蒙”之整个历程的终极警醒。倘若说初六是混沌伊始的童蒙,那么上九,就是自以为“已大彻大悟”之后最危险的那道坎。这一爻,看似是击破迷蒙、化解无明,实则更像是一个“自以为清醒”的迷局。“击蒙”,从字面看,是对“蒙”状态的猛烈冲击。打击谁?打击的不是别人,是自己那种自觉有道、却已经背离中道的刚躁之...

复归童蒙,难得糊涂,无往不利呀!

六五曰:“童蒙,吉。”表面上寥寥三字,却是整个《蒙》卦行至此处最温柔、最通透的一笔。在历经了初爻的“启蒙”、二爻的“求知”、三爻的“躁进”、四爻的“困蒙”、五爻终于抵达一种“通达之后的清明童心”。它不是对幼稚的礼赞,也不是对愚昧的纵容,而是对一种返本归真后自觉保持的“清净蒙态”的肯定。若将“童蒙,吉”理解成一种“经历过山水之后,最终重新看见山水之美的清澈”,...

困蒙中的你我该怎么办呢?修定然后开慧

六四曰:“困蒙,吝。”一句话,冷峻直白,仿佛一道冷风扑面,却也极有现实的温度。在整个蒙卦六爻中,六四的处境堪称最困,最无助,也最易让人心生绝望。如果说前爻是半懂不懂的妄动者,那六四就是那个妄动过后,被天地打回原形的困者。不是失败本身最可怕,而是当一个人不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时,才是最深的“困”。六四为阴爻居阴位,貌似得位,实则不中不正,与上下皆无应援,既无所持...

蒙卦六三爻启示: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承接一段关系?

六三曰:“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这不仅是一条卦爻辞,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人情感关系与婚姻观中最常被忽略的一个核心问题: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承接一段关系?你是否有足够的内力去承担一段真正的亲密?这一爻的根本,是在说一个“未稳而欲动”的状态。阴爻居阳位,柔弱而躁进,不中不正,还乘刚而无应,处境孤立。如果理解成“一个人内在尚未成熟,却急于交合、急于...

刚入社会、事业刚有起色、肚子里刚有点货,稳住才是正道

六三曰:“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此爻言辞简劲,背后却藏着极深的人性洞察和修行智慧。处在这一阶段的生命,正是在一种“未及而欲动、未熟而欲合”的边缘状态,看似跃跃欲试,实则内里未稳,若妄动,反而误入歧途。阴爻居于阳位,阴柔者处刚健之地,本已失其所安,再加之不中、无应,与六四不相应,自成孤阳之势。这是一个“表面激进、内里空虚”的危险之相。此爻所告诫的...

接纳一个生命,不是满足他,而是接住他

一个生命真正“落地”,是从“大有”之中脱出,从无分别、无边界的整体之境,被投入到这个由语言、概念、制度、他人之眼构成的人世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纯粹的存在,而是结构化的、有规则的,是带着分别、有所选择、有得有失的现实场域。从那一刻起,他就必须学会:不是所有愿望都会被满足,不是所有情绪都能被接住,不是所有表达都会被听见。他被送到了一个不再是全然承接的世界。如果理...

包蒙一次自己:接住那个仍在防御的我

在《易经》蒙卦九二爻中,“包蒙吉”是最沉静也最震撼的一句。对当代人而言,它不仅是教育的起点,更是重建自我、重塑存在的通道。所谓“包”,不是控制、不是压抑,而是指内在的承接力——我能不能真正接住那个在紧张、在敏感、在时时处处扫描危险信号的自己?我们习惯于将“防御”归咎于外界太杂、节奏太快、人心难测,但若往深处追问,每一个风吹草动都足以搅乱心神的状态,根本的源头...

必须包蒙一次自己:将灵魂从防御中接回

蒙卦九二爻曰:“包蒙吉。”这一爻,不只是古圣对启蒙之道的指引,更是留给每一个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拉扯、陷于防御、敏感、紧张、不信任状态的人的通道钥匙。你看到隔壁同事打印了一张纸,心里立刻一紧,以为他要离职。你知道这未必和你有关,可身体已经自动反应了。那一瞬间,你没有余裕去分析逻辑、判断事实,整个神经系统只是条件反射地启动了“危险扫描机制”。这种过敏、过度解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