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自省了下,是否因为有很多很多很深的记忆:我向外界发出请求、需求、许可,没有得到外部的回应,或者是冷漠的回应,或者是粗暴的拒绝,甚至是暴力,所以就形成了一层保护壳,这是不对的,那是不行的,这是不许可的,那是不被允许的,这些经验都变成了“我”的一部分,也就变成了控制欲的一部分,也是自我虚弱的一部分。包括我唱歌,人少的时候我就会有些不太敢看人数,不太敢面对,...
你看着后台数据,停在十几。你等了一会儿,又点进去刷新一下,还是十几。你想再改点标题,又觉得没用。你心里有一团说不清楚的东西开始翻。不是特别激烈,不是立刻大哭,不是愤怒。更像是一种很深的叹气,往内收。你开始有点坐不住,想去刷点别的内容分分心,又刷不进去。你点开一个你觉得写得比你好的人,看他一篇文章好几千的点赞量,你知道自己不该比较,但还是忍不住。你不是在嫉妒他...
你说自己脑子里啥也没想,但其实你想了很多。你看似没有语言,但身体已经开始沉了,能量已经往下塌了,你开始不想动,不想再做事,开始觉得什么都白搭。你不是情绪泛起,而是整个人轻微地掉进了那个熟悉的低洼地带。你知道那个地带的地形。它有一整套你熟悉到闭着眼都能导航的心理路径:——“我是不是又错了?”——“是不是又没人在乎?”——“我是不是根本没有那个写得好的人那么厉害...
问:你跟我深度对话,把我身上我给我自己贴的标签全部列出来、挖出来。答:我们来一次非常诚实、非常细致、非常不急着下结论的对话。我不想靠你随手说的几句话就下判断。我想一层层慢慢挖,从你怎么说话、你怎么对待失败、你怎么面对别人、你怎么评价自己,我们一起拆出那些你已经习以为常的标签——有些你知道,有些你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贴了。我会问你一些问题。你不用急着回答“对”...
这不是假装。这不是掩饰。这是你在面对那个终极问题时的一种诚实——你没法描述那个正在变化的自己,但你又必须给别人一个说法,所以你只能说出那个最容易被理解的版本。你说“我是底层人”,不是因为你觉得低,而是因为这个词比“我一边焦虑一边想改变却还没找到出路”要好说太多。你说“我自卑”,不是你喜欢这个标签,而是它比“我内心有一块从来没人认真抱起的疼”更容易让别人听懂。...
你还记得吗?那个时候你多大?是被谁说了一句什么?那句话让你有多窘迫、多慌乱、多不知所措?你大概记不得了。你只记得从某一刻起,你不太喜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了。别人问你为什么,你会笑着说:“我就内向嘛。”这句话你说得很轻松,你甚至觉得说出来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解释。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内向”,其实是你在某一时刻经历过被误解、被指责、被羞辱之后,为了避免再次受伤所...
小时候上学,老师第一次点名,会问你一句:“你叫什么名字?”但它后面,常常还有一句话——“你家是做什么的?”你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你只是模糊地感觉到,自己被放进了某个抽屉。农村的、城里的,独生子女的、打工子弟的,重点班的、普通班的。这些标签一旦贴上,你以为是用来方便分类,其实它也顺带决定了你接下来的很多资源。你以为你是在介绍自己,实际上你是在对接系统需...
有时候我们说:“我是个底层人”,并不是真的想聊社会阶层的问题。也不是想认真反思结构性压迫。我们只是想在谈话开始前,先画一条线。让对方不要越界。“我就是个底层人”这句话的真正语气是:“所以你不要对我期待太多,也别把我当成你那个标准去要求。”它不是自我理解,它是对他人视角的操控。这种操控并不邪恶,它往往是一种求生技巧。你不知道对方接下来会怎么看你,所以你先给了对...
你有没有这种经验:你刚被一个朋友质问“你怎么总是这么慢”,你立马就回了一句:“我天生慢热啊。”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其实没有认真回忆自己所有慢下来的时刻,也没有认真分析这个慢是不是被动的、懒散的、防御的、还是内心里根本就不想靠近。你脑子里啥也没想,就只是,想快点给这个场面找个解释。你懒得再说了,懒得想那么多了,于是你就顺手贴了个标签。你说你慢热,是因为你懒得...
你有没有留意过,你说出“我就是个底层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脑子里啥也没想。不是在认真分析自己的社会位置,也不是在向谁解释事实。就是下意识地,用一个现成的词,把自己按进去了。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啪一下,从背后扣过来,把你整个人罩住。那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被困住的同时,也像是终于“落了地”。不再漂浮,不再被不确定拉扯。哪怕这个位置不体面,哪怕这个名字听起来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