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老张有次跟我算了笔账,说他现在一天能赚个两三万,按理说应该挺满足了吧。但他说了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这跟我当年想的不太一样。”我问怎么个不一样法。他想了想,说以前觉得只要够勤快,起早贪黑地干,总能攒下钱来。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光靠勤劳真发不了财,只能说饿不死,想往上走得靠别的。说起这个我就想起来,好像是前年还是大前年,记不太清了,反正就是疫情那...
雨后的操场有一股铁锈味,他站在看台下,衣服背后湿了一片,不是雨,是汗。项目终审前夜,核心同事已经递了离职申请,投资人的手机关机,群里一片安静。他盯着电脑上那张预算表,光标一闪一闪,像在问:现在停,还是再走一步?他知道,再走一步,就要一个人把锅都背了。那会儿,风从走廊灌进来,纸张哗啦啦响,他突然想起多年前在乡镇卫生院实习的一个夜晚,手术室灯光很白,家属哭着问“...
生病不是惩罚。是系统在对你眨眼,说一句听得懂的人话:停下。你以为自己在向前,其实一直被拖行。拖着疲惫,拖着焦虑,拖着那句“再坚持一下”。直到体检单上出现红字,像一枚小小的红灯,提醒你速度过头了。那不是命运的恶作剧,是生活递来的回执,告诉你:该把方向盘拿回来了。我们习惯把病怪给天气、加班、熬夜和运气。很少承认,是我们把节奏表拧坏了。过度叠加忽视,最后得到的不是...
会议室里,张总问了第三遍:”这个方案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小李又开始重复那些数据、图表和专业术语。张总打断他:”我不是问你做了什么,我是问你为什么这么做。”小李愣住了。他准备了三天的方案,熬了两个通宵,查了无数资料,可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他答不上来。这就是很多人以为的深度思考和真正的深度思考之间的鸿沟。表面上看,小李做了大量工作,收集了海量信息,分析了各种可能性...
凌晨一点;王伟站在镜子前;肚子上的赘肉像个游泳圈。他想起了三年前的自己;那时候他刚拿到A轮融资;意气风发;连续工作三十个小时也不觉得累。现在呢?爬四层楼梯就喘得厉害;开会时总想打瞌睡;医生说他血压高了;血脂也不正常。他盯着镜子里那个陌生的中年男人;突然意识到:这具身体;已经承载不了他的野心了。你的身材;真的不只是几斤肉的事。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你对自己有没有掌...
那年秋天,张伟坐在出租屋里,手里捏着第九封拒信。窗外是上海的霓虹,屋内只有一盏昏黄的台灯。他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简历投递记录,从春天到秋天,一百三十七份简历,换来的是九封明确的拒绝和一百二十八次石沉大海。他二十八岁,普通本科毕业,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耀眼的履历,甚至连所谓的运气都不曾眷顾。那一刻,他问自己:我是不是该放弃了?可他没有。因为那天晚上,他翻开了一本...
去年秋天,我表弟被一家互联网公司辞退了。辞退原因很简单:性格太刚。他能力不错,海归背景,领导很器重他。但他有个毛病,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同事提建议,他不听。领导指出问题,他也不听。项目延期了,他不认错,反而在会上当面怼领导,说是团队配合不力。领导当场没说什么,散会后直接让人事办了离职手续。表弟觉得委屈,跟我抱怨:”我又没做错什么,凭什么辞我?”我问他:”你觉得...
那天在东京,一家老旧的居酒屋。雨下得细密,空气里有一股潮湿的酱油香。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坐在我对面,手里攥着一罐啤酒,眼神有些疲惫。他说:“我最近越来越害怕被人嫉妒。”我问他:“你怕别人嫉妒,还是怕别人疏远?”他沉默了一会,说:“其实,我怕自己看起来太锋利。”那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扎进心里。在这个时代,太多人在追求“被看见”,却很少有人在思考“被看见的代价”。你...
那天在杭州,一家小酒馆。外面下着雨,玻璃上是模糊的灯影。一个年轻的服务生刚把一杯酒端给客人,转身时差点打翻。老板没骂,只淡淡说了一句:“下次记得先笑,再解释。”我抬头看他,那一刻忽然明白,他不是在教服务技巧,而是在教人如何被看见。人,是在参与感中获得存在感,在存在感的增强中获得优越感。这句话听起来抽象,但其实藏在每一个我们没注意的小瞬间里。人为什么喜欢拍照发...
那天晚上,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女孩在删朋友圈。她手指滑得飞快,眼神却有一点空。她删的是一条自拍,滤镜精致,配文写着“今晚风很好”。我好奇地瞄了一眼,她的点赞数是3个。那条动态发出不过十分钟。她叹了口气,锁了屏。地铁驶出隧道的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幕太熟悉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一件事:把存在感交给点赞来验证。看到很多点赞,其实是在完成对自己优越感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