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路,省着走能到村口,却永远到不了山巅。节约是细水长流的智慧,冲锋是破浪前行的气魄。二者并不矛盾,但方向与终点却大不相同。若真能靠省吃俭用、省下的点滴,拼凑出一个庞大如华为的格局,那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公司都该靠勒紧裤腰带成就辉煌。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节约能让企业延缓消亡,却很难让企业突破边界;它能保住手里的一口粮,却无法换来跨越大漠的骆驼。没有冲锋,就不会有新...
承诺不是嘴上说说,而要用心、用形式和投入让它扎进心里。在我看来,宣誓不只是口头的约定,而是一种借由仪式,让人将心与志固定在某一刻的行为。人心是会摇摆的,环境是会变化的,誓言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多么华丽,而在于它像在心田种下一颗种子,并用仪式的庄重感为它覆上厚土。预算的投入,不是为了铺张浪费,而是用实际的资源去告诉每一个人:这件事是重要的,我们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有时候,人费尽心思推不开的门,会在一个意外的瞬间自己敞开。我一直觉得,灵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影,它像是河流深处的涌泉,平时看不到,但水面上的每一丝波动,都是它在暗中呼吸。历史上太多重大的发现与发明,都是在一个突如其来的瞬间诞生的。牛顿坐在树下,不是树非要砸他一脑袋,而是那一颗苹果恰好击中了他多年积累的思考;阿基米德从浴缸里跳出来,不是热水有魔力,而是他的心早...
有的招数能赢一阵子,但想赢长远靠的不是一招鲜。江湖上,单凭一把剑、一招式,也能闯出名堂。但那是少年意气的快意江湖,不是经年累月的沉稳大业。小公司用“一招鲜”,就像小船借风破浪,只需找到一阵合适的风,就能抵达近岸的胜利;大公司若还抱着“一招鲜”的心态,则像巨轮只依赖单帆,风向一变,就可能失速甚至倾覆。规模越大,面对的海域越广,风浪越多,想长久航行,就必须在架构...
心若立在长远处,脚下才走得稳而深。我常想,真正的基础研究,不像筑一座快见成型的房子,更像是在黑夜里种一片林子。你手里握着种子,脚下踩着荒土,四周看不到任何建筑的轮廓,甚至风吹雨打还会让你怀疑,这些种子能不能发芽。可是,只要你懂得它的价值,就不会急着要在一年里看到森林。那些潜心做纯理论基础研究的人,正是这样的林中种子播撒者。他们在书桌前,或在实验室的灯下,不为...
手里的火要先烧旺,才能点亮四周的灯。修行的路上,我常看见有人一手抓十样事,结果每一样都没握紧;也有人只紧紧抱住一件事,却因周边的枝节干扰,终究被拖得气喘吁吁。世事如水,方向不定,但生存有其规律:先保住核心的火,再放开周边的枝叶,这样既能保住温度,也能腾出手来布置长远。所谓“聚焦核心,放开周边,使现有质量生存”,其实不只是企业的生存策略,更是做人、做事、修心的...
老水若不换,就会发臭,制度若不动,就会衰败。我见过太多看似兴盛的组织,忙碌得如同春蚕吐丝,却慢慢在自己的茧里憋闷到窒息。人们在里面拼命工作,却不知自己是在原地转圈;规则越来越细,流程越来越多,人人被捆在位置上,渐渐只顾保住手里的那点小利益,没了看远方的眼睛,也失了往前走的脚力。这就是内卷的根——大家不再向外拓展,而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争夺微薄的资源。循环的改革,...
人待在一个地方太久,眼睛就会忘记远方的颜色。修行中,我常感到一个人若总是踩在同一块石头上走路,脚底会被磨得极熟,可眼中却会渐渐失去山川的全貌。干部也是如此,若在同一岗位、同类岗位待得过久,没有新的视野和思维突破,便会陷入一种“看似忙碌”的停滞。外表上,他们可能依然在处理事情、开会、写报告,但内里早已如水缸里的水,不再有活泼的涌动,只有缓慢的蒸发。这种状态,便...
真打过仗的人,走路的眼神都不一样。我见过两类干部。一类是纸上得来,擅长在会议室里陈述方案,言语流畅,逻辑严谨,却从未在风口浪尖上迎面接过一阵子弹;另一类是亲身涉过险滩的人,他们或许言辞笨拙,但看着局面时,总能在关键处稳住阵脚。这种差别,并不在于聪明与否,而在于经历的火候不同。火里出来的人,心更沉,眼更准,手更稳。干部的提拔若以“上过战场、开过枪、受过伤”为优...
遇到变化不慌,是因为人心稳如山。在修行中,我常体会到一个道理:世界的变化,本来就是常态。天上的云一刻不曾停过,海面的浪从未按一个节拍来。若我们期待外部环境永远不变,那便是逆水筑坝,迟早溃决。真正的智慧,不是企图控制变化,而是找到那些在变化中仍可依赖的“定”,让这份定像山脊一样托起整个局面。干部队伍,就是这样的山脊。干部的稳定与激活,不仅是组织的骨架,更是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