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赚得不对,就像在泥地里盖房子,迟早会塌。这句话说得很直白,却藏着深意。修行的眼睛看待钱财,不是单单看它多或少,而是看它来得正不正、稳不稳。如果一个人想要赚大钱,却一心盯着普通人,那就像是在脆弱的土地上建高楼。普通人本就生活不易,捂着口袋里的钱过日子。若他们为了学习,咬牙掏出本该买米买面的费用,却换来的是高价低质的课程,那心里的伤害比金钱的损失更大。他们会怀...
真正的赚钱之道,是靠自己的手艺而不是靠兜售别人的手艺。我常常在生活里看到一种现象:有些课程打着“帮你赚钱”的名号,学员们最直接的盈利方式却不是用学到的本领,而是继续分销课程本身。一个学写作的人,不是靠写作接稿、出版、创作变现,而是靠拉人来买写作课赚钱。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只是一个套娃,一个空壳子套着另一个空壳子。这样的循环短时间内或许热闹,长远看却不成立,...
别把赚钱当成一层套一层的空壳,因为空壳再多,也终究装不下真实的果实。当人们谈起“套娃式赚钱”,往往指的是那种没有真正内容,只是教别人“怎么赚钱”的循环。有人靠写作谋生,但他写的不是作品,而是课程,教别人如何写作;有人做知识付费,却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兜售“知识付费的方法”;更甚者,一个又一个课程、一个又一个社群,层层叠叠,最后却发现里面没有坚实的核心。这种模式...
答应太多只会失望,留点余地才会长久。这句话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日常中无数的虚浮与躁动。人活在世,总是容易陷入承诺的幻象,习惯于在他人面前描绘一个完美蓝图,以为说得多就能赢得信任,以为写得满就能获得掌声。但真相往往相反,承诺越多,落差越大;言语越满,失望越深。所谓“少列一些,多交付一点”,不是营销的伎俩,而是一种修行的态度,是在提醒人:要学会收束,要懂得节制,...
钱收得太低,人心就提不起来,服务也就难真心做到。在市井买卖里,常有人为了抢眼前的顾客,把价格压到不能再压,好像便宜就是唯一的胜算。可是买的人心里并不因此生出更多体谅,卖的人心里却因亏损而不愿再全力付出。海报上写得美好,承诺里说得笃定,可一旦真正交付时,力量早被低价掏空。看似热闹的交易,实则是消耗的开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往往在这样的循环中逐渐稀薄。为什么要...
钱收得太贵,反而断了传递智慧的缘分。世间学问,本就是人心的一种流转。前人探索所得的经验,借文字、借声音、借行动流传下来,成为后来人心灯上的一点火苗。若是把这火苗装进金匣银盒,要用极高的代价才能换取,表面看似尊贵,其实却堵住了更多人得火的可能。知识和道理,本不应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太昂贵的学费,不只是让人望而却步,更让求道的心生出迟疑。那一份迟疑,像是雾气笼罩...
人教人知识,并不是帮你拿到结果,而是教你点亮火种。当下有许多人热衷于售卖课程,宣传时常用“结果”来吸引眼球:学了这个,你就能立刻赚钱;跟了我,你就能马上变强。听上去诱人,可冷静想一想,这样的承诺是不可能真正兑现的。世间哪有一个方法能让所有人都通往同一个结果?再好的种子,落到不同的土壤,生长也会千差万别。再清澈的泉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形态也不会相同。学习的过程...
别用“学费能赚回”的话去骗人,因为真心换不来短路的承诺。我们常常看到市面上各种课程、训练营、营地学习班,在宣传时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学完能立刻回本”,甚至还加上“赚到的钱比学费多”这样的保证。这听起来诱人,却暗藏着一个深深的陷阱:用未来的收益来绑定当下的购买。人心容易被这种承诺点燃,因为谁不想立刻安心,谁不想立刻看到收获?可这句话背后,真正触碰的是人的贪念和...
世上最难的是守住初心,做事不急不躁,才能走得长远。有人说,知识付费是条快路,做得好能一夜暴富,做不好则顷刻暴雷。粥左罗的文章《防暴雷手册》其实不只是提醒从业者如何规避风险,更是在当下喧嚣的世界里,敲打一声静钟:你要做的不是贪快,不是许诺,而是学会安顿,学会取舍,学会看清人与事之间的真实分寸。文章里的十七条规劝,表面看是商业操作的经验总结,实则是对人心的洞察,...
写作就是把你的时间复制一遍又一遍,让价值像种子一样不断长出来。每个人的生命,本质上都是时间的展开。你睁眼的每一刻,都是在消耗手里的沙漏。有人用这段时间换来一份工资,每天把八个小时打包卖给别人,月底再收回一笔报酬;有人却学会了如何把时间“分身”,一次付出,却能在未来不断收获。写作,恰恰就是这样的一种“时间的分身术”。你写下一篇文章,它并不会像当面交流那样转瞬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