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被老师夸奖的那个瞬间吗?也许是你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有人对你说:“真勇敢”;也许是你考得不好但仍然被温柔地鼓励:“没关系,下一次你一定可以”;也许只是某个瞬间,你的困惑被人耐心地听见,你心里突然松了一口气。这些让你记住一辈子的教育时刻,很多时候,并不是“讲了一个多么高明的道理”,而是那种“被人看见”“被人理解”“被允许感受”的温度。这是感性型教...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你满怀期待地讲了一个经历,讲到自己情绪激动、眼睛发红,对方却接了一句:“这事其实也不复杂,就是……”那一刻你瞬间冷下来,心想:你根本没懂我。你不是想让对方“分析”,你是想让对方“感受”。你不是在寻找解决方案,而是在寻找“共鸣”。这种错位,在人际沟通中特别常见。而造成这种错位的背后,正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选择差异。当你走进一段关系、一个对...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突然在电梯里、洗澡时、甚至走在路上,眼泪就掉下来了。你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不是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也不是别人做了什么伤害你的大动作。就是突然一阵委屈、一种无力感、一种说不清的难受,像潮水一样一下子涌上来。那一刻你不会去分析,你只想说:“我不行了”“我真的撑不住了”“我好想哭”。这就是典型的感性反应。它是情绪的第一波浪头,是不需要逻辑、不需要...
很多人觉得自己写不好东西,是因为没天赋,没灵感,没那种一来就能下笔如流的“才气”。但真相是,大多数时候你不是没灵感,而是灵感来了,你不知道拿什么去接它。你不是写不出,而是写到一半,它全乱了。你不是没内容,而是内容在你脑子里像一团乱麻,抽一根就带出十个念头,你不知道怎么理、从哪下手、怎么收尾。你以为这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其实,这暴露的是:你的感性思维很活跃,但理...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有人突然质问你:“你为啥还没做完?”你脑子里“嗡”一下,脸开始发热,心跳加速,话还没想清楚,情绪已经冒到嗓子眼儿。你差点脱口而出一句顶撞回去的话,忍住之后,整个身体还在紧绷着。等你离开场景、回到座位,冷静几分钟之后,忽然又能理智地想明白:“其实他说的也有道理,只是方式不太好。”这种在情绪和理智之间摇摆的体验,每个人都熟悉。你不是不讲道理的...
有一天,你在电梯里遇到一个人。他穿着一件皱巴巴的衬衫,头发有些乱,脸上没什么表情。你扫他一眼,脑子里马上跳出一句:“这人八成不太靠谱。”你没有经过推理,也没查资料。你只是看了一眼,然后“感觉”到了。这种瞬间的判断,其实不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而是联想。你看见了某种画面,它让你联想起你见过的某类人。你过去可能吃过亏,或者某部电视剧里的某个反派也是这副打扮,或者你爸...
一个人一开口,其实就暴露了他大脑的运行方式。你听一个人说话,不用太久,只需要注意他的表达里有没有出现这种词:“我总觉得……”“我听说……”“好像是……”“不太舒服”“怪怪的”“气氛不对”“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这类表达背后,其实都藏着感性思维的痕迹。这些话语没有明确依据,它们不引用数据、不说明结构,也不追问背后的逻辑链。它们只是陈述一个模糊的整体感受...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某天晚上,你刷手机刷到凌晨三点,笑得前仰后合,或者沉浸在短视频的信息流里觉得过瘾极了。那一刻你是真的爽,真的放松,真的感觉“终于可以做点我想做的事”。可到了第二天早上,你一睁眼,发现手机还握在手里,脑袋昏昏沉沉,整个上午状态全无。你又开始懊悔:“昨天真不该那么晚睡。”同样的你,在两个时间点里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想法。一个是“现在的我只想舒服”...
我们每天都在做决定。吃什么,穿什么,跟谁说话,什么时候回消息,要不要换工作,要不要结婚,要不要买保险……有的事看起来微不足道,有的事可能影响一生。但无论大小,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你是怎么决定的?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想过“我到底是怎么做出选择的”,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靠的并不是分析、推理、数据或证据,而是“我感觉”。你说“我感觉这个人不...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去超市,脑子都特别忙?货架上那么多商品,标签、价格、颜色、促销信息,每一样都像在跟你说话。你可能本来只是想买一包纸巾,但最后推着购物车走出来,手里多了饼干、饮料、护手霜,还有一只看上去“很划算”的电热毯。你有没有停下来认真想过:我为什么买它?你会说,喜欢啊,想吃啊,感觉很值啊。很多决定,看起来是你做的,但其实,是你的思维方式在背后悄悄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