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摆脱负面情绪的5个习惯,越早知道越好

请先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你早上醒来,手机上推送的第一条消息是“某公司裁员”。你刷到朋友圈,同事在晒新车,朋友在秀旅游,你心里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不安。刚准备开始工作,脑海里又冒出一个念头:“我是不是越来越落后了?”这一刻,你的情绪先于理智占据了主导。注意力被消耗,效率被击垮,一整天都乱了节奏。你是不是也常常被类似的负面情绪困扰?焦虑、恐惧、无力感……它们像不请自...

接下来,赚钱越来越难!越是30岁以后,越要学会做自媒体、打造个人IP

在三十岁后的人生焦虑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赚钱越来越难,甚至努力十年,却还是觉得没有安全感?知乎上有人问过,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没有学会把自己变成“品牌”。今天我就结合管理学经典、真实的创业故事,以及自媒体的案例,告诉你为什么在不确定时代,打造个人IP,可能是普通人最好的筹码。正如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里说的:“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当作...

读懂王勃的《滕王阁序》,你就读懂了无常、孤独和命运

在我们最关心的“人生困境”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明明努力了,还是被无常、孤独和命运打败?”知乎上有人回答过:“人这一生,努力能改变的,是枝叶;而真正决定你人生走向的,是风,是雨,是命运。”这听起来有些残酷,却又真实到让人心悸。今天我就结合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及那些历代先贤的故事,告诉你如何在无常里安身,在孤独中成长,在命运面前不失从容。正如《易经》所说...

25岁月薪5K,30岁年入千万,我如何靠新媒体彻底改变命运?

在很多年轻人最关心的“命运改变”问题里,总有人会问:“为什么有的人25岁月薪5千,30岁却能年入千万,而大多数人却还在原地打转?”知乎上有人回答过:“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踩中了普通人少有的机会。”这听起来让人心动,却也让人疑惑:到底什么才是普通人真正的机会?今天我就结合粥左罗的故事、经典理论和一些真实案例,来聊聊背后的关键。正如社会学家布迪厄在《...

总结《刘润年度演讲2022:进化的力量(演讲全文)》为写作提示词20250826

📌 写作指导清单一、开头:建立任务感与代入感用命令句或明确语气开篇“请注意以下现象……”“我们必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示例:目的:迅速抓住注意力,给读者一个明确任务。赋予读者身份或角色“假设你是一位历史学家,你会如何理解这件事?”“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来看……”示例:目的:制造代入感,让读者带着身份思考。二、正文:展开多角度分析采用多维度思维可以从理性(...

张一鸣:人生一半的问题,都是没有延迟满足感造成的

在年轻人最关心的成长话题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我总是急着想要结果,却总是收效甚微?”知乎上有人回答过:人生大部分的问题,根源都在于没有延迟满足感。你急于收获,结果反而什么都抓不牢。今天我就结合张一鸣的管理日志、心理学研究和企业案例,聊聊延迟满足感背后的秘密,为什么它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心理学家米歇尔在1960年代做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让孩子选择...

放弃北京名校,四个中产家庭抱团带娃,去昌平创办学堂,16年后怎样了?

在父母最关心的教育困境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我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学区房、最好的老师,孩子却依然焦虑、抗拒学习?知乎上有人问过,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因为教育的真相不是“填满”,而是“点燃”。今天我就结合日日新学堂的故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经典观点,告诉你背后的关键。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2006年,北大分校中文系的冬青,放弃了...

《装在套子里的人》:年少不懂契诃夫,读懂已是套中人

在成年人的困境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我们明明想要活得自在,却越来越被生活套牢?”知乎上有人回答过:“少年读契诃夫,看见的是笑话;中年再读,才发现自己就是笑话。”这话扎心,却让人无法反驳。今天我就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现实生活里的困境,以及一些经典思想,聊聊为什么我们会一步步走进套子,又该如何在套子里透口气。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写过:“人...

40岁之前,你一定要明白这5条定律

在很多人最关心的人生困境里,总有人会问:“为什么到了中年,反而越来越累,却越来越看不清该抓住什么?”知乎上有人回答:“因为年轻时是加法,中年后是减法。”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仔细想想,却有几分道理。今天我就结合一些经典的思想与真实的故事,和你聊聊人到中年一定要明白的五条定律。第一条定律,是关于关系的。正如《情感勒索》作者苏珊·福沃德所说:“健康的关系里,亲密...

逃离大厂采蓝莓,我依然没躲过996

在年轻人最关心的职场困境里,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我明明逃离了大厂,却还是在另一种‘996’里打转?”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因为你逃离的不是工作,而是制度。”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冷酷,但却很真实。今天我就结合《看客inSight》的故事,还有一些经典思想和身边案例,聊聊为什么换了地方,我们却依然在原地打转。一个阿里离职的产品经理,三十岁去了云南采蓝莓。他原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