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自己活得“通透”,其实只是更熟练地在逢迎系统;很多人以为自己做自己了,其实只是从一个讨好跳进了另一个讨好——讨好自由、讨好独特、讨好那个理想中的自己。真正的“不逢迎、不讨好、做自己”,并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场精确而残酷的认知解构。我们得先承认一件事: 这个世界奖励逢迎。准确地说,它奖励对主流叙事的适应力。你表现出顺从,你就安全;你洞察规则并投其所好...
他原本以为,越拼命,越自由。每一个“准点打卡”的早晨;每一次“努力上进”的焦虑;每一次“做对了”的表扬……像是在离自己更近。可某天,他忽然意识到:这幅努力的模样,好像也不是“自己”的。这不是个体的错觉,而是一个群体性的症状。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所谓的“自我成长”中,陷入越来越深的不自由感,我们该开始怀疑:这条路,是否方向本就错了?表面上是选择,其实是被格式化的服...
你以为你在变强,其实你只是在更复杂的幻象中睡得更熟。这不是警句,是事实。一个人若不曾真正“重装系统”,他的成长越多,可能越像一个更新换代的程序,运行更高效,界面更漂亮,但内核,依旧是那套别人输入的格式化脚本。真正的自由,不是更强的能力,而是终止“被谁在运作”。而这一路,必须从一个残酷的起点开始:一、意识到:你所见的一切,都是你认知的投影多数人从未意识到“格局...
知乎确实对部分用户设置了每日回答次数上限,尤其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更为明显:1|新注册用户或低活跃用户系统会设定较低的回答上限,一般每日可答3-5个问题。这是一种风控机制,防止新号恶意刷屏、营销或制造垃圾内容。2|账号异常或有过违规记录若账号曾经因为被举报、内容违规、频繁被折叠等情况被系统识别为“高风险账号”,即使恢复正常,也可能会被长期限制每日回答次数。3|...
人们常常在某个夜深人静的瞬间,开始怀疑:是不是读的书还不够多?是不是走的路还不够远?是不是格局太小,所以看不到马云、雷军那样的宏图大业?他们做的是平台,是生态;而我不过是单位里的一个小螺丝钉,忙着眼前琐事,还自以为是地“规划人生”。于是便生出一种焦虑:要不要赶紧读书?出国?找个“更高层次的圈子”?他们说,格局决定结局。那么,我该怎么把自己的“格局”打开?这是...
如果一句话给出答案: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从来不是学历本身,而是他是否拥有面对生命全部可能的内在结构。看起来只是一个“学历与成功”的讨论,但一旦深入,就会发现它早已超出了择校、简历、就业的范围,而直指我们如何理解“我是谁”。许多学生之所以纠结名校,是因为被一个潜台词困住了:如果我能进名校,我就能被世界承认,我的价值才成立。可这个潜台词本身就藏着一个巨大的...
有些字,并不是被污染了,而是自我流转到另一个方向。它们没有被人强行篡改,只是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悄悄背离了出发的地方。比如“离”,原本是“依附”“靠近”,象形是鸟儿依枝,后来却变成了“分散”“别离”;比如“性”,曾是“天性”“本性”的代指,现在却被限制在了荷尔蒙和肉体;比如“文”,甲骨文里是交织纹理的图像,如今却被简化成文字的代称,丢了“纹理”之义。这些变化并...
每一种非正常的思维惯性,背后都潜伏着一个尚未被察觉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正在以“无意识”的方式,悄悄操纵着一个人的反应、判断,甚至命运。不是因为这个人愚钝、冲动、性格有缺陷,而是因为他还没有看到,那个让他习惯性愤怒、回避、焦躁、怯弱的根部,不在表面行为,而在一个更深的“自动化求生机制”正在运转。所以问题从一开始就被问错了。不该问“我为什么总是这么想”,而该问“我...
说真话,并不会让一个人“运气不好”。会让人感觉“运气不好”的,是另一件事:当一个人说出了真实,却还渴望立刻被理解、被认同、被奖励,这种落空感才是“坏运”的来源。这是一种误认。很多人以为说出真话,世界就该因此变得更好,自己也该因此获得好运。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前提——这个世界从来不是按“真”来运作的,而是按“关系、利益、惯性、集体幻觉”来维持平衡的。所以,当一个人...
这一模块,不再是关于“怎么觉察”“怎么构建”,而是关乎“怎么看待自己存在的价值”。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有存在感,其实是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错误的价值立场上。一、你之所以觉得“我不够好”,只是因为你默认了“人必须有用”这是一种深藏于文化中的“有用主义”信仰:有贡献才配活着,有成绩才配被爱,有表现才配被看见。你小时候必须考试好,长大后必须赚得多,朋友圈发的内容要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