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一通电话,把她从睡梦里扯醒。她在电话那头哭,说自己又在商业洽谈里被否决了;理由是“风格太奇怪,不够大众”。她说得声音抖——“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可那些缺点,是我唯一的标签啊。”挂断电话后,我在黑暗里坐了好久,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真正能成就你的,不是你隐藏得最深的优点,有可能正是那个你极力想掩盖的“缺点”。那年我第一次见到杨天真,是在一次创作者沙龙上。她穿...
那天傍晚,雨下得很细,像是天在犹豫要不要哭。一个朋友发来消息,说自己又错过了一次升职机会。他发了个苦笑的表情,说:“我努力了十年,却发现努力根本不值钱。”我问他:“那你觉得,值钱的是什么?”他停了几秒,只回了两个字——运气。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教导要努力、要坚持、要上进,可没人教过我们——人生,其实是一场关于“概率”的游...
那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说:“我撑不下去了,准备关店。”那家咖啡馆是他从大学毕业后开的第一家店,也是他梦想的起点。他曾说:“我要靠自己的手,把这家小店做成城市的角落温度。”但三年后,房租涨了三次,员工走了两拨,疫情一波接一波,他最后一次更新朋友圈写的是——“咖啡还香,只是我没力气了。”那天我关掉手机,在办公室发呆了很久。那一刻我突然明...
那天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个人对着手机骂骂咧咧。声音不大,但情绪明显。他在骂领导、骂客户、骂公司,说:“明明是他们错了,为什么要我背锅?”一句接一句,像是要把整个世界都辩个对错分明。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成年人的痛苦,往往不是因为事情太复杂,而是因为太想要一个“对错”。而人生最残酷的现实是:这个世界从不按对错运转,它按利弊走。你看,小孩吵架的时候,总说:“是他先动...
夜里两点,我在窗边盯着手机屏幕。那条消息像针扎在心底:某家公司因成本厌倦了他,通知他降薪五成。他看了一秒钟,长出一口气,发了个“好吧”。他是三十七岁。这个年纪,他觉得自己还能靠拼搏翻身,却突然发现,自己像一件“可有可无”的商品。职场不是拍卖场,但你经常被标价。你若精力管理不行,就相当于商品过期。有的人三十岁还打折卖;有的人四十岁才配得上价值。曾有人做过统计:...
凌晨两点,地铁最后一班车刚驶出国贸站。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靠在车门边,手里还拎着电脑包,屏幕亮着简历页面。他的脸藏在昏黄灯光里,眼神却比车厢还空。他今年三十六岁,刚从公司离职。他说,是“被优化”。说完那两个字,他笑了笑,像在笑别人,又像在笑自己。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从一个“被需要的人”,变成了“被挑选的人”。这,就是很多人三十五岁以后的职场真相。当你不再...
凌晨三点,北京东四环的天还没亮,一个女孩在公司茶水间泡着速溶咖啡,眼圈红得像没卸完妆。她刚被通知项目延期,半年努力付诸东流。那一刻,她对着窗外的黑夜小声说:“我真的尽力了,为什么还不行?”那句话在空荡的办公室里回荡,像一场被自己听懂的审判。其实,她不是没尽力,而是没准备好接受“低谷”这个词。很多人都是这样。人生的低谷,来得没有通知,也走得不讲道理。有人说,低...
那天晚上,我坐在地铁上,听见对面一个女孩对同伴抱怨:“我真的做完了啊,可领导说我没做好。”那一刻,我突然有点恍惚。车厢的灯光晃了一下,她的语气像极了当年的我——忙到喘不过气,却总被质疑没“做好”。后来我才明白,这一字之差,隔着的不是努力,而是思维的边界。做完,是交差。做好,是交代。这句话看似绕口,却是大多数人卡在职场里的真正原因。我记得有一次,一家外企找我做...
那天傍晚,南方的天色像被谁打翻了墨汁,一层一层沉下去。新闻在屏幕上滚动着,背景音乐是财经频道惯有的冷调电子音。有人在群里转了一张照片,说王健林又出现了,穿黑西装,站在万达广场的落地灯下,神情淡定,旁边的logo却比当年暗淡了些。有人回了句:许家印呢?没人再说话。屏幕亮光闪烁之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万物膨胀的年代。那时的他们,站在财富的顶端,看似能触到天空,脚下...
那天傍晚,风有点凉。会议室的灯一闪一闪,白板上还留着半行没擦干净的字。王珊坐在椅子上,看着领导离开的背影,忽然有种说不出的空。那是一场关于晋升的会议。她被提名,却又被否。理由很简单:成长速度不够快。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她在公司五年,几乎没犯过错。做事稳,脾气好,大家都说她可靠。可领导一句“成长速度不够快”,就像一根细针,扎在她最不敢触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