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见龙在田的几个特质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句看似平实的卦辞,其实每一字都藏着层层深义。而你提出的几个问题,正触及了这段话中最核心却最容易被表面带过的几个字:庸、闲邪、善、化。它们不是表面的修辞,也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贯穿一个人由潜而显,由内而外展开时,每一处内在状态的根基与姿态。我们一字一字来看。先说“庸”。表面上“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中的“庸”,容易被解释为“平常”...

九二见龙在田

很多人读到“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第一反应会是:啊,这是说龙开始显形了,可以上场了,是个值得跟随的领袖人物。这种理解没有错,但如果只停在“出来了”“可以用了”这一层,就还浅了些。《易经》对九二的解说,是极其细致的。“龙德而正中者也”,这一句已经点破了关键:这个阶段的“龙”,不是躁动而起的英雄,不是野心勃发的枭雄,而是一个在德性与位置上都恰到好处、既不...

道体流行于人心就是德

德是道在人的心中自发升起的回响很多人一提到“德”,就会想到“道德标准”“品德修养”,好像德是某种行为上的规范,是人努力去做到的某种“好”。但当《易经》《道德经》里说到“德”,说“天德”“王之大德曰生”,说“德不孤,必有邻”,它到底在说的是什么?它说的“德”,不是后天教出来的礼,不是别人规定的规矩,而是天地之道,在一个人内在生命中,悄然升起的回应。它像种子遇到...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曰:“潜龙勿用。”这句话像是《易经》乾卦中最安静的一笔,但也是最有力量的一笔。很多人看到“勿用”就误解为退避、怯弱,仿佛是才德未备、不可出仕。其实完全不是。“潜龙”所处的位置,不是未成形的幼龙,而是已经有龙之德而选择隐伏的状态。不是不能现身,而是不愿轻用,是一种力量深藏、内德丰盈但自觉未到其时的内敛之境。子曰:“龙,德而隐者也。”德,是贯穿整部《易经》尤...

贞固与定慧

一个人真正能把一件事做成,多半不是因为他聪明,也不是靠外在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心里有一点定。那种定,不是咬牙坚持,也不是死扛着不动,而是一种沉进去、沉得住、不急着反应、不怕等一等的状态。这种状态古人叫“贞”。贞的字形里带着“贝”,是稳定而可持久之物。贞久了,就固。固不是刚硬,而是一种不容易被外力牵着跑的内在稳。生活里最常见的,是你看一个人什么事都能做两天热三天...

贞固足以干事

“贞固足以干事”,讲的是一个人在内心有定、有守、不随境转的状态下,才真正有能力把事情办成。它并不是说一个人要执拗、固执,而是说他得有一股不被外境轻易撼动的力量,能在浮躁、动摇、诱惑中守得住自己的方向和初衷。在生活中,这种“贞”往往不是通过大张旗鼓的宣誓体现出来的,而是藏在一件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里。比如说,有位年轻人考上了冷门专业,周围人都劝他转系,说那不热...

利物足以和义在生活中。。。

利物,就是利他之心,对他有利。而和义,就是恰到好处。这个理解已经抓住了“利物足以和义”这句话的核心骨架:利物,是出发点,是一颗为他人、为万物着想的心;和义,是结果,是那种行事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的节度感。但如果只停在“利他”与“恰当”这两个关键词上,还稍欠一些肌理感。因为生活中的“利他”,如果没有对整体节奏与时机的感知,很容易过度用力,反倒弄巧成拙;而“恰到好...

利物足以和义

“利物足以和义”这句话,讲的是一个更深层的道理:当一个人有能力去利益万物、去成全他人时,他就有可能真正做到与“义”调和。这里的“利”,不是功利,不是牟利,而是对整体生命系统的有益之举;而“和义”,也不是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而是在关系、事件、选择中,能够自然生出合宜与适度,让事物不违其理、不失其时地向前走。你看一个家庭中,若有人擅长做饭,喜欢照顾人,每到饭点就...

嘉会与合礼

一个真正的嘉会,往往不是在计划好的日子发生的。不是那种摆好餐桌、准备台词的仪式场合,而是在人心刚好松弛下来、彼此不再掐着计算器过日子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聚在了一起。嘉会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的节奏感。它不像“聚会”那样中性,也不像“宴请”那样有目的,它像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感应。当人和人之间,愿意放下争高争低的心,少一点“我想要什么”,多一点“我们在一起就...

嘉会足以合礼

“嘉会足以合礼”,看上去是一句很古的儒家话,却不是离人太远的东西。它说的是——当人们真正聚在一起,心是温和的,气是和顺的,那么自然就会生出一种得体的、让彼此都能安身立命的节律,这种节律,便是“礼”。很多人误会“礼”是拘束,是规定动作,是仪式感强的东西,但真正的“礼”,其实是一个空间,是一个在人与人之间可以共处、不刺伤、不压迫的秩序感。而“嘉会”,就像是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