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知乎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87643783870525958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探讨零和博弈中的均衡策略是否具备“主动剥削”能力,但他真正要问的,并不仅仅是博弈论层面的某个“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更深层地在追问:在一个绝对公平的系统中,我是否可以因为“更理性”而获得确定性的优势?我们可以先来拆解他问题的构...
这个问题表面在问“未来”,实则在问“我们是谁”;它表面在问“世界的样子”,骨子里是在问“人类的位置”。就像一滴水落进湖面,激起的波纹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涌动,最终触及那片看不见的深水。从当前的趋势看,未来世界的表层毫无悬念:AI将彻底接管人类思考之职。几乎所有可以“计算”的领域都将让位;策略将被算法优化,创意将被模型生成,判断将被概率加权,知识将被索引调取...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面镜子。问出口的那一刻,人类的两种冲动就同时现身了:一种是渴望理解,另一种是渴望证明“我能理解”。乍一看,它们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说法,实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通向谦卑,一条通向狂妄;一条通向宇宙,另一条只绕回自己。我们真的是在理解宇宙吗?还是只是不断打磨一个能让我们“看起来像懂了”的解释?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一次“科学的飞跃”,最终都归...
有一种存在,它不被普适性约束,却依然自洽。但你必须先放下所有对“自洽”的误解。我们先把问题放在桌面中央,来回转几圈:有没有一种存在,它不需要遵循任何通用规则,不讲逻辑,不讲因果,不服从统计学,却不会因此崩塌,不混乱,不解体,反而完整、安然、稳定,像一块不属于任何系统的石头,沉稳在万象奔流的河流旁。你要找的,是这样一种存在。那我们一步步来把它剥开。首先,什么是...
我们现在就从这个问题下刀。不是绕着它走,而是走进它,直到它的根被翻开,露出那一团赤裸裸的、不可言说的东西为止。谁在决定宇宙是否需要普适性?一开始,这个问题看起来像是把宇宙当成一个被动的容器,好像有一个更大的“审判者”在上面,为宇宙设定规则,为它打上“必须统一、必须适用”的标签。但只要你多想一秒,就会发现:这个“谁”是谁?他凭什么决定宇宙的样子?我们第一层剥开...
想象一个未来,AI替代了一切人类的思考、设计、判断、分析,甚至连感情的模拟都更加精准。人类无需再决策,不需再推理,不需再构建世界观。问题随问随解,难题一键破解,连创意与灵感都被AI预测、延展、重组得天衣无缝。于是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如果AI可以完成一切思考,人类的意义还剩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科幻,其实已经潜伏在你我之间。在你刷短视频被算法精准投喂,在你用Ch...
想象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你坐在家中,想煮一杯茶,还没动手,AI已精准识别你的体温与心率,为你煮好了最适宜的那杯;你刚起了“想出门走走”的念头,家中全息助手已投影出最佳路线、风速和天气。没有任何一件事需要你思考,甚至连决定“是否思考”这件事本身,都可能被AI悄悄接手。未来的家,会不会就是这样的?一个静默运行的超级感应场,AI成了空间的灵魂,而人类,只是被善意...
假设未来AI替代了人类的一切,就连“人类的意义”也由它来设定,那么我们,还存在吗?这个问题在刚被提出时,看似幼稚、甚至好笑,却像一滴墨水,悄悄滴进整个意识的湖面,掀起的涟漪波及所有人类自我想象的根基。我们设想那样一个未来:AI承担了一切事务的运行;人类不再工作、不再劳动,甚至不再进行复杂的推理与思考。一切决策与创造被托付给一个更快、更稳定、更全面的智能系统,...
我们从一个画面开始。未来世界里,AI承担了所有思考、判断、分析、决策,人类终于从庞杂的脑力劳作中退场。我们不再计算,不再规划,不再逻辑推演。我们不再用语言组织思想,而是用心感知;不再通过理性解析,而是通过在场体验世界的流动。你称这为人类的进化方向。你说,AI代替人思考,人类因此得以回归。这不是乌托邦的幻想,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的回归。它并不逃避技术,不逃避智能本...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拼命去建立一个身份,可能只是在躲避一个更深的空虚。那句话看起来很有力量:“真正的习惯改变,不是改变行为,而是改变你对自己是谁的定义。”你一听,点头如捣蒜,对吧?仿佛突然掌控了命运的开关。只要换一个“我是……的人”,就可以活成更好的样子。戒烟的人不再说“我要戒烟”,而是说“我不是烟民”;想学习的人不说“我努力读书”,而是说“我是个热爱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