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多数孩子轻松一点,就得有人放下手里的鞭子。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教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它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长跑比赛。你追我赶的同时,赛道越来越窄,速度越来越快,跑不动的人一身伤,跑得快的人也气喘吁吁。对于富豪来说,孩子学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有国际学校和海外学位的捷径;对于年入数十万的中产来说,高强度的补课是他们延续阶层焦虑的唯一安慰;而对于占绝大多...
孩子愿意和你犟,是他还相信你会听他。家里有个太犟的孩子,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烦、累、气,总想着怎么让他服软、听话。可是在修行的眼光里,这份犟里藏着生命的火种——那是孩子对自我边界的守护,也是对父母的信赖。他敢在你面前据理力争,意味着他觉得你足够重要,觉得你能听见他真正的声音。若有一天,他不再争不再犟,或许不是变懂事了,而是已经在心里悄悄关上了门。世间的父母,总...
能用一生证明的智慧,往往浓缩在简短的几句话里。人到了一定年纪才会发现,所谓“人生经验”,不是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而是有多少时刻,你真的停下来想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凯文·凯利的这些建议,看似碎片化,却像一把小刀,轻轻划开我们日常的迷雾,让一些最本质的道理透出光来。我们习惯在忙碌中追赶,不管是工作、关系还是成长,总觉得目标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
喜欢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你能一遍遍做下去的事。很多人到了中年,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每天在朋友圈里点个“想去滑雪”,刷到健身视频也说“我也得练练”,看到别人写书、开店、环游世界,会羡慕得忍不住转发。但一到自己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喜欢并不是一开始的那股兴奋劲,而是在反复的动作、一次次的挫败和逐渐的掌握中,才慢慢发酵出来的。那种心里的热,是你花了时间、流了汗...
假期不是逃离生活,而是一次重新整理自己的机会。每到国庆,街上涌动的人潮、旅游景点的喧闹、朋友圈里的打卡照,都让人感到节日的热度。但静下心来想,假期不只是给身体放松的机会,也是让心灵归位的窗口。若把一年的日子看作河流,假期就是那些水势缓慢的河湾,在这里,我们有时间舀一瓢水看看其中的沙石与倒影,分辨哪些该留下,哪些该让它随流而去。人们常常在长假里计划去远方、追求...
想让孩子少受点苦,靠堵路是没用的。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像一阵又一阵的风,从课业到补习班,从应试到素质教育,总是带来一丝希望,又留下一地叹息。北大三位教授的研究,用数据刺破了温柔的幻想——十年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机会下降、学习时间减少;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概率反而上升,教育支出飙升,学习时间增加。表面上“减”了,实际上却是把低收入家庭孩子的书桌空出来,把高...
家里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没了好脾气。人活在家中,每天的呼吸、吃饭、走动,看似平常,却是生活最浓的滋味。一个家,是欢声笑语的泉眼,也是无形的气候场,暖则人心舒展,冷则人人自闭。世上最柔软的地方,不是床铺,而是回到家时有人看你一眼、愿意和你说几句话。可是这份温暖,不是凭空而来,它需要一种相处的智慧——大事不指责,小事不纠缠,没事找话说。看似朴素,却是无数家庭幸福...
会休息的人,才走得更远。假期总是被人期待,但真正能让身心松下来的,并不多。有的人放假比上班还累,行程排满、社交不断、刷手机到深夜,等假期一过,整个人反而更加疲惫。休息,不是单纯的停下脚步,而是让心和身重新对上频率。正如有人说,弦若总是绷紧,必然断裂;水若不知停歇,终会枯竭。真正的休息,不只是为下一段路蓄力,更是在告诉自己:我依然有权选择生活的节奏。我见过朋友...
人心里的压抑,会像河水一样悄悄流向下一代。李玩的故事,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不同的是,有的人是在电影里看到它,有的人是在自己的童年里走过一遍。被大人替你决定爱好,被权威要求忍耐,被生活一次次推着让你放弃自己——这种过程,就像是在削一块原本棱角分明的石头,直到它变得圆滑、安静、不再锋利。可是石头的纹路还在,里面那些曾经想要奔跑的力量,只是被埋得很深。这是一种很隐...
假期还在加班的人,其实正在学一门生活的功课。国庆节,是街道上人潮如织、朋友圈里山川湖海的日子,也是许多人本该松一口气、回到家人和自己的日子。但总有人,这天还在屏幕前盯着文件,在车间里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在值班室里守着电话。他们或许羡慕着别人晒出的美景和团圆的餐桌,也许心里暗暗吐槽命运不公,却还是一遍遍按下回车、签完单子、接起电话。这样的日子,像是一根细细的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