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萬法唯識:壓痛處見心影

今日站桩30分钟。观心外无物。肩背压痛不适。内观它。形状如三横三竖的框架。颜色暗淡色。触觉,压痛不适。其实都是心依赖眼识身识形成的意识。不在外,只在心起了作用。与他一起,不过心自己造作的所缘和心这个能缘合一而已。而原本他们就是合一的。不过分别一念,他是他,心是心。他被我执着成了我。我不过一堆念头,情绪,觉受的合集。假我而已。刹那生灭。[合十][合十]親愛的朋...

真正的信,是在一切尚未發生之前——從一隻未飛來的鸚鵡,看見心念與命運的祕密

站30分钟。今日收获:站时,如往常期待我们家鹦鹉飞到我手上来。告诉自己,她一定能来。可另一层更微细的见,不信。因为她还没有飞来落我手上。我没有触觉,我没有听到近处的声音。内视觉即便构建起她已经飞来落下的场景。心深处的不信依旧顽强。引出一个话题,成功的人先相信再达成。关卡点就在那一念信上。我看到我只信眼耳鼻舌身摄入信息,而不信意识构建出的信息。更不信心。这便是...

女面试官:“我肚子疼,能帮我接杯热水吗?”男子一句话,当场被录用!

親愛的朋友:① 人的第一反應,是心性的投影,也是智慧與修養的映照。當那位女面試官忽然說「我肚子疼,能幫我接杯熱水嗎?」時,四位候選者各自的回應,如同水面映出各自的心影。有的人慌亂、有的人體貼、有的人乾脆俐落,然而最終贏得肯定的,是那位願意暫停本能反應、先問一句「是哪一種腹痛?」的年輕人。這不是機巧,而是一種內在有序的思維。他沒有只看到「熱水」的請求,而是看到...

选择伴侣的N条建议

親愛的朋友:① 選擇伴侶,並不是為了找到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與某一個靈魂,願意在真實生活中共渡風霜與煙火。人生在世,親密關係或許是最能照見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鏡子。它既非命定,也不純然靠運氣,而是一場關於認識自己、理解他人、願意同行的深層功課。有些人擅長在初識時閃閃發光,卻無法在日常裡持久溫暖;有些人或許外在平凡,但在你崩潰落淚時,他不走開,反而遞來一張紙巾、一聲...

经济越差,越要疯狂做这5件事

親愛的朋友:① 當經濟向下,真正值得投資的,是我們內在的穩定感與面對變局的心性。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人們的焦慮會加倍蔓延。不論是投資失利的中產,還是工作動盪的白領,亦或是仍在校園中未曾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每一個個體,似乎都在失控中尋求某種控制感。這時候,我們格外需要提醒自己:最堅固的財富,不是數字裡的零,而是內心對生活秩序的掌握。與其問如何在動盪中「賺錢」,不如...

“拿着1.3万存款,我提前退休了”:当一个普通人决定掌控生活......

親愛的朋友:① 當一個人用1.3萬元存款選擇提前「退休」,她選擇的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回歸自我本心的實踐。人活在世間,常常不自覺地循著外部設計好的軌道行走。從學校到職場,從婚姻到家庭,我們被教導該走哪一步、該完成什麼、該追求什麼,而很少有人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一位名為「入閣」的年輕人,帶著僅有的一萬三千元,離開原生家庭、不依賴職場、不圖體面,只是...

我劝你,现在就去做一个公众号!

親愛的朋友:① 人生的節點,有時就藏在一念之間的開始。一個人要開始寫字,從來不需要一萬個理由,只需要一個真實的時刻。就像有人走進雨中,並非因為預測了雨的長度,而是當下正想淋雨。做一個公眾號,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因為看清了十年後的風口,而是此刻,心裡有話想說,想寫出來給人看。曾經我問自己:如果有一條路,它不會立刻讓我發財,也未必能讓我聲名遠播,但它讓我每天與自...

中国最火00后:凌晨四点训练,用4块钱球拍,拼出世界第一

親愛的朋友:① 真正的光芒,往往來自不被看見的堅持。凌晨四點鐘的街道總是沉默的。大多數人還在夢鄉,有些人剛結束夜班,有些人剛從夜裡的傷心醒來。而就在這樣的時刻,一個小女孩,背著球拍和書包,跟著父親穿越晨霧,走向乒乓球館。這不是一種表演,也不是英雄式的壯舉,而是一種日復一日的選擇——選擇相信,選擇不懈。那把四塊錢的球拍,是孩子手中最初的夢。它並不鋒利,也不堅固...

判断一段婚姻好不好,就看这2个字,基本错不了

親愛的朋友:① 一段婚姻是否幸福,往往只需看兩個字:「偏愛」。許多人總以為衡量婚姻的標準在於是否出軌、是否暴力、是否經濟穩定。然而,真正使婚姻保有溫度的,不是那些外在條件,而是「偏愛」這兩字是否長存於彼此的日常中。偏愛,是願意在細節裡,把對方擺在心尖上的行動。當一個人甘願為你撐傘,為你剝蝦,為你分最好的草莓,不是因為這些事有多重要,而是因為「你」本身重要。那...

二本毕业,河南小伙坐拥500亿,泡泡玛特创始人:尊重时间,野心得一步步实现

親愛的朋友:① 命運之門從不只為名校與背景敞開,它會悄悄為那些尊重時間、願意走路的人開啟。當我們提起「創業者」,總不免聯想到一張張金光閃閃的學歷、海外回國的光環與資本市場的青睞。然而,王寧的出身與氣質都顯得那麼「普通」:河南新鄉,二本畢業,在學校經營雜貨,在職場做過策劃,沒有光鮮的人脈,也不屬於創投圈「會說話」的那一類。但他的成功,不是從哪裡開始的,而是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