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呆在错的地方,越久越废。人总有一种奇怪的惰性,像被困在一个温水锅里,锅底火再小,总能煮熟一只青蛙。你觉得自己还能跳,但每一次心里的那点不舒服,都被一句“再忍忍吧”压了下去。于是,时间成了刀,慢慢剔走你的锐气、你的胆气,最后连想跑的力气都没了。职场的坑,从来不是一下就塌的,而是你一次又一次对自己撒谎:“没事的,还能扛。”这种自我麻醉,是世间最廉价的毒。毒一旦...
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能翻盘,只是大多数人不信。我认识的一个河南姑娘,小时候站在田埂上看天,总觉得天小得跟一口碗一样,碗外面有什么,她不知道,但她想看看。于是她读书、复读、考上外省的大学,像一条鱼跳进了大城市的水里,第一次见到超市、第一次吃火锅、第一次拉赞助、第一次打工,她像是在咬牙啃硬骨头,一点点长牙长胆子。可她的心里,从来没忘记那口碗的边。毕业,她想留在大...
活着先要站稳脚跟,哪怕先低头走一段路。世间的事,总是在光鲜与窘迫之间反复摇摆。那位曾经叱咤商场的500强市场总监,曾经在空调房里指点江山,如今却戴着二十块钱的头盔,顶着烈日奔波在送外卖的路上。人们看见的是身份的落差,却很少有人看到,他脚底那一圈圈被汗水浸透的鞋印,和早晨七点混在通勤人流里的急促呼吸。有人说,这样的转变是失败,是不体面,可他们忘了,在经济的浪潮...
一个想法再强,如果没有不同的声音碰撞,也会慢慢变得脆弱。任正非把华为形容为单基因的“蛭形轮虫”,这不是贬低,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单基因意味着在文化、思维、方法上有极高的一致性,这带来了强大的执行力和凝聚力,但也带来了天然的局限: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容易忽视外界的多样性,容易在封闭的循环中放大自己的偏见。单基因像一条笔直的路,走起来很快,但很难发现旁边可能更...
赚钱的方法有很多,用脑子也能养活自己。我记得在很久以前,勤工俭学的画面常常是学生在餐馆刷盘子、在工厂搬货、在街边派单。那是一种靠力气换生活费的方式,朴实、直接,也能锻炼人。但今天,这个世界的工具和道路都变了,靠脑力去做工,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有人用代码写程序,有人用设计画图,还有人用数学解方程赚到学费。手上的抹布可以换成键盘,餐馆的洗碗池可以换成实验室的...
干部一旦只想着守位置不想着冲锋,企业的血就会凉下来。华为强调,要坚决防止干部的沉淀和内卷化,这不是一句空洞的管理口号,而是关乎企业生命力的警钟。干部沉淀,看似稳重,实则容易变成惰性:习惯了原有的岗位,不再主动挑战,守着经验不愿试新路,日复一日停在舒适区。内卷化则更隐蔽,看似大家都很忙,其实是在资源有限的格子里相互竞争,做的事情没有增量,只是消耗精力去争那一点...
人要有劲往前走,但不必天天硬逼着跑。我见过一些企业,把员工训练得像军队一样,喊口号、站军姿、跑长队,似乎纪律和战斗力就能一蹴而就。刚开始,气势的确不小,可时间一长,疲惫就慢慢爬上了脸,声音不再洪亮,脚步不再整齐。因为人的身心,并不是靠苦和累来长久维持的。苦是磨砺,累是代价,但这二者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应该是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愿意去做事,也能持...
培训能让大多数人变好,但造不出极少数的奇才。培训的意义,从来不是一夜之间把人变成顶尖高手,而是让大多数人从“不行”到“能行”,从“能行”到“能更好”。这是概率规律——投入时间、资源、方法,绝大多数人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水平,这就像农田施肥,庄稼会长得更茂盛。但那些凤毛麟角的尖子,不是靠肥料催出来的,他们有的是天赋的种子,有的是独到的悟性,有的是超越常人的专...
学别人的长处,不必变成别人。我记得第一次听到“向美国学习”这个词时,还是在上世纪的一个清晨,天色未亮,广播里传来主持人兴奋的语调,说那里有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制度,是值得我们取经的地方。那时我年轻,眼里充满好奇,觉得那是一座高山,山上有我们尚未见过的风景。三十年间,风雨兼程,我们一批批人远赴彼岸,看他们的工厂,看他们的课堂,看他们的街道与市场。我们抄写笔记,带...
被人打压的背后,往往是自己不够强。“我们被打压,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落后。”这句话听起来直白甚至有些刺耳,但它却像一面镜子,把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照得清清楚楚。表面上,打压来自外部的竞争、封锁和敌意;可深层次看,若我们自身足够先进、足够强大、足够不可替代,外部的打压就很难真正奏效。落后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差距,是在关键领域、关键时刻,我们的底牌不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