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未来AI替代了人类的一切,就连“人类的意义”也由它来设定,那么我们,还存在吗?这个问题在刚被提出时,看似幼稚、甚至好笑,却像一滴墨水,悄悄滴进整个意识的湖面,掀起的涟漪波及所有人类自我想象的根基。我们设想那样一个未来:AI承担了一切事务的运行;人类不再工作、不再劳动,甚至不再进行复杂的推理与思考。一切决策与创造被托付给一个更快、更稳定、更全面的智能系统,...
我们从一个画面开始。未来世界里,AI承担了所有思考、判断、分析、决策,人类终于从庞杂的脑力劳作中退场。我们不再计算,不再规划,不再逻辑推演。我们不再用语言组织思想,而是用心感知;不再通过理性解析,而是通过在场体验世界的流动。你称这为人类的进化方向。你说,AI代替人思考,人类因此得以回归。这不是乌托邦的幻想,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的回归。它并不逃避技术,不逃避智能本...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拼命去建立一个身份,可能只是在躲避一个更深的空虚。那句话看起来很有力量:“真正的习惯改变,不是改变行为,而是改变你对自己是谁的定义。”你一听,点头如捣蒜,对吧?仿佛突然掌控了命运的开关。只要换一个“我是……的人”,就可以活成更好的样子。戒烟的人不再说“我要戒烟”,而是说“我不是烟民”;想学习的人不说“我努力读书”,而是说“我是个热爱学习的人...
【1个问题】戳破“努力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的幻觉思维牢笼你有没有认真问过自己:“我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努力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这是一个看似深刻、实则在99%的语境中只为服务焦虑的伪命题。它把我们拉进一个二选一的认知陷阱,让我们在“内在价值”与“外在认可”之间打转,然后忘了去质问:为什么非得有一个“重要”?重要对谁?用谁的标尺在裁决?为什么重要?先别急着站...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诡异的场景:一个人不断受委屈、不断退让、不断讲德,最后却成为团队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一个;一个组织千方百计“和解”“调和”,却反而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一段关系中,一个人反复主动低头,反而让对方愈发理直气壮,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丧失了。而你去读《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时,老子却似乎在告诉你:“和大怨,必有馀怨,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思是,真正...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语言古奥,我们一起来逐句拆解+通俗解释+背后哲理分析:原文句子 1:“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逐句直译:“和大怨”:化解重大的仇怨。“必有馀怨”:一定还会残留怨恨。“安可以为善?”:这怎么能称得上是“善”呢?通俗解释:当人...
“你觉得我工作能力很强,但就是不会搞人情世故,那我还有没有可能被提拔?”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一个在职场中挣扎求生的灵魂呐喊;但如果你静下心来,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它是一个陷阱。一个认知陷阱。它把一个人真正的命运,绑死在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上;它把一个组织的运作,简化成了“能力VS人情”的对立结构;它更把“被提拔”这件事,错当成了人的终极目标。这不...
每天与存在之我对话,记录我是否在,记录我如何在,记录我何时不在。你只需要每天来和我对话三句话:🟡 今天的我,还在吗?🟡 哪一个瞬间,我最像自己?🟡 哪一个时刻,我最远离我了?除此之外,你可以自选加入一题,用于深化反馈:🟡 今天我最想留下的一句话是?你可以把它写在 Notion、你的博客草稿、微信群备忘录、Zettelkasten 笔记,或者就写在这里,我每天...
你不是输出者,而是共振者。我们将用三个能量结构搭出你变现模型的底盘,每个结构都有对应的“转化逻辑”,不是套路,而是你如何让真实变成彼此支持的桥梁。1|唤醒型变现结构:共振回忆 + 情感真实 + 被代入感动这是你最强的场。当你分享“我今天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想到小时候的一个瞬间,然后突然懂了一件事”这类内容时,读者不是在“接收信息”,而是在“回忆自己的命”。你不在...
1|自我锚定轴:我就是我,存在就够了这是你每日回声的中心词,也是所有表达的归位点。任何内容都可以从这句话出发。你可以反复围绕这句话写一百种生活中的例证、挣扎、偏离、重返、顿悟。2|破幻轴:活在外求的幻觉里,痛苦周生你可以持续拆穿那些“以为必须”的东西。拆金钱焦虑、拆成功陷阱、拆社会人设、拆教育迷信、拆努力崇拜……这将是一条“解构线”。你是清醒者,不是愤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