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先来看卦象结构。六五,阴爻居于君位,为上卦中位,得中而不当位(阴处阳位),但因其居五之尊,统领全局,所以为本卦主爻。且与下卦九二刚爻正应,形成阴阳相应之象,是统御有方的重要基础。但上无响应者(六四、上六皆为阴),又处在整个师卦的权力核心,所以一动不慎,即可致乱...
问:六三:师或舆尸,凶。象传: 师或舆尸,大无功也。六三是阴爻居阳位,不得中。体现出来的是这个人本事不足,德行不足,资源不足,能力不足,力量不足,但是却冒动,自己内心还不得中正,就是人欲、私欲多,天德、公德少,比如公报私仇。这种人派出去,或者做老师,误人子弟啊,或者就有凶灾,马革裹尸啊,有凶灾啊!这太有意思了。确实如此啊。没有功,还可能被人干掉,死掉。当然不...
问: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传: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这一爻是师卦卦主。他阳爻处阴位,还得中。意味着他有很强的成业之心,也有很强的成业之能,德行还中正,处于柔位,他可以约束行事,不会任其肆意发挥,位置本身对他有约束力,我想应该是他所处外在环境给予他的各种限制,让他不得不以阴之顺承之德做事。他的相应位是阴爻,也是相应的,也就是他朝...
问: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传: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阴爻处阳位,还不中正。整个的内外势都不妙。就是说用律,律法、规则、严刑酷法来率师,或为师,归正约束众人。否臧,否是到糟糕的地步,坏处,坏到极点,臧呢。我能想起臧克家这个作家,他还有啥意思呢?说藏好像不对吧!按象传是失律,就是律法、规则没有覆盖的地方?或者没有人去执行这个律法、规则?或者大家压根不服你的律...
师卦为《地水师》,上坤下坎,坤为地,坎为水,地中有水,是为师之象。《象传》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卦象之本,已为你指出:众之所归,不在于表面号令,而在于深藏不露的涵养与容纳。地纳万物,水流不争。以此为象,道破“为众之主”者,贵在藏锋、在地中、有容人之德,而非只在高位、刚猛、主事。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四字简洁,却义重千钧。“贞”,是整...
问:师:贞,丈人,吉无咎。彖传: 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象传: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他所谓的贞,没有加动词形容词等修饰,那么这个贞,意思是这一卦就代表了天道地道,本身就处正守正么?这是我的理解。确实好像我的理解不错呢!彖传解释师卦就是众,只要是众的事情就是正,这好像是合乎天地道理...
在读《易经》的过程中,“克”字是一处让很多现代读者容易误读的词汇。大多数人会本能地将其理解为“克制”“压制”“征服”“打压”“克服”之意。如果理解成“‘克’就是抑制,就是压倒,就是把对方压住”,那是非常贴近现代语言直觉的。但在《易经》文本中,“克”的语义远比这复杂得多,它并不总是压制对方的外在动作,反而更多地是衡量德性是否胜任其位的内在判断。先从字源看,“克...
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曾产生过一个极自然的推理冲动:既然每卦有六爻,且按顺序排列,是否意味着六个爻位就代表着一件事从“萌芽”到“高潮”再到“终结”的发展全过程?也就是说,是否每卦都是一个事件的时间轴,初爻是开始,上爻是结尾,中间爻是发展高低起伏的阶段?如果理解成“易经每卦必然是按时间线展开,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动态过程”,那是非常贴切的一...
《易经》中“利见大人”这句话,乍看之下似乎语义简单:利于见“大人”。但当你真正深入卦辞、爻辞和象传语境,会发现这是一句结构模糊、含义层层递进、充满弹性的智慧提示。它到底是说“利于去拜见贵人”“利于得大人之助”,还是说“利于你成为一个大人”,甚至还有没有第三重深义?这个问题,几乎是读懂《易经》中“人位之道”必须穿透的关键门槛之一。先看这句话的基本成分。“利”,...
讼卦,坎上乾下,为《水天讼》。坎为水,象险;乾为天,象健。健在下,险在上,是“上险下健”的局势——阳刚之气欲上,而上方却是陷阱与阻碍。这正是讼卦的本义:心有所向,势有所进,却有外部之阻,内外交迫,理未分明,是非未定,生出争讼之机。卦辞曰:“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这段话揭示了讼之本性及其最理想的应对方式。争讼之始,若心存诚信、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