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卦》的上九——整卦的终点,卦象走到极处的收束。我们先来看原文: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这一爻是《蒙》卦的最高位,六爻之终,位置在天之上,象征着整个“发蒙之路”的最后阶段。它讲的不是童蒙本身,而是面对“外来的、强势的、顽固的愚蒙”时,一个成熟的德者该如何应对的态度与力度。你说你不懂,我们就慢慢来拆。一、什么是“击蒙”?字面上...
六五曰:“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当整部《蒙卦》走到第六爻的第五位,整个“从愚到明”的路径已至高位。不同于初六的顽固不化,六三的妄动误位,六四的远实成困,六五似乎是一道温柔的光,从卦象深处投射下来,带来真正的吉兆。而它的吉,不在于“聪明”或“成熟”,而在于心之纯,性之顺,是一种接近本源、无染而活的状态。如果将你所说的“一个童子之蒙,内心没什...
《蒙》是一条从黑暗走向清明的路,却不是一条直线。在初六的愚顽、九二的正德、六三的妄动之间,还有一个特别的位置,六四。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若只看字面,这一句极其简略,但其中藏着的不是行动问题,而是一个心性结构的问题。“困蒙”,不是被人困住,而是被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状态、自己的心理结构困住。这一爻代表的是,那些已经从愚蒙中走出一些,看清一点...
《易经·蒙卦》讲的是启蒙,也讲“发心”。起初的心,在没有被照亮之前,是黑暗的;而黑暗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那种刚刚看见一点光亮,就以为可以“行动”的时刻。这一刻,是六三。六三曰:“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这一爻的文字不多,却含义深沉。乍看是在讲娶妻取人、见贵附利,其实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在“自以为明”却“尚未立定”的蒙昧...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这是整部《蒙卦》中最关键、也最光明的一爻,它标志着“蒙”之初期混沌状态,经过合理应对之后,终于迎来教化得其正、动而合道的转机。如果说初六是在面对顽固、拒教的愚蒙,那么九二就是讲“如何教蒙,如何成德”的正典结构。但你问得非常好,这一爻里几个关键词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远——“包蒙”、“纳妇”、“子克家”,要真...
《蒙卦》之初六,是进入整卦结构的第一步。在整个“启蒙”的旅程中,初六象征着一个人在最初、最原始的状态下,如何面对自己的蒙昧。它不是已然发心、愿意求道的童蒙,也不是中位教人的贤者,而是那个刚起念、刚进入教化场域、尚未识道的人。经文云: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这一爻乍一看,令人困惑:发蒙为何与“刑人”、“桎梏”有关?启蒙...
《易经》第二卦,蒙,讲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一个状态。不是行动,不是决断,不是对错,而是“蒙”,未开之心,未识之道,是混沌初启、灵明未显之时。它讲一个人如何从无知走向知,从黑暗走向明,从浑沌走向清明。卦象为山下出泉。上艮为山,为止;下坎为水,为险。你若望图象,会疑惑:为何“山下有水”就名为蒙?山本止,水本流,水在山下,又隐而未发,难以流通,是险中受阻。此时你若...
一切伟大的开端,都是从混沌中启动的。屯,正是这个“混沌中的起始”之卦。它不是一个安稳的局面,而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原野,是天地交泰初动之时,万象并生、百事未明、路未成形、心未定向的阶段。《易经》以“屯”为乾坤之子卦,意味着——刚柔相交之后,才真正开始“人生之局”。但这个“开始”,却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热烈、昂扬、自信的展开。相反,《屯》卦一开篇,就将人置于一个困顿...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泣血涟如,何可长也。”你提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九五爻中“小贞吉,大贞凶”的明确含义;二是上六“乘势误时”如何理解,与六四“乘时”有何本质差别。这两个问题实则紧紧相扣,是《屯卦》临近结尾时对于“动与不动、施与不施、发与藏”的精细辨别。在这动荡开局之中,最微妙的毁灭往往不是因为...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到上六,屯卦已至尽头。按理来说,乾道之势应逐步展开,但却以一幅极其凄苦的画面收场:“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四字之中,尽是悔意、痛意、苦意。不是战败、不是外敌、不是命运不济,而是自作自受之苦。象曰更添一句:“何可长也?”指出其不可久、不可延续,是对整卦之动机最深刻的一击。如果理解成“以为自己掌握了资源、人脉、...